一船明月一帆风含笑地生活与尽力地创造山居岁月初登广福山西彭游记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一船明月一帆风
含笑地生活与尽力地创造
山居岁月
初登广福山
西彭游记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8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船明月一帆风

汪渔

  一

  我对印的最初印象,是小时闲翻大人的杂物箱柜,翻出一些“地契”“抱约”之类,其中一枚印章,上刻“韩公亮”三字。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对应此名之人,猜想应是某朝某代的了。长大之后,我对石头有了些许认识,突然想到那枚印章材质,外色黄红,石皮油润,半呈通透,手感细腻,莫非就是以“克”论价的田黄石?回头要去印证,然而时过境迁,印章不知所踪了。

  工作之后,我多次采访一名成功的乡企名人。见他每次洽谈合同,均是腰间别着一坨物什。合同谈妥,双方画押,他便解下腰间那物,一坨大,一坨小,一坨圆,一坨方,分别蘸了印泥,往合同上摁下——两坨原来是企业公章和个人名章。私下问他秘书,为何不学对方潇洒签名,却道“我们林总从小不会写字”。

  及至北京奥运会公布会徽,主体图形是中国传统印章,声明以金石印章为形象,是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的真诚敬重。此时此刻,肃然起敬:中国“印”,岂止一枚方寸之物,它是中国印记、中国符号。

  机缘巧合,要去西泠印社。

  其情切切,其心殷殷,滔滔汨汨,无以复加。

  西泠印社所在地名,大致体现了西泠印社气质。

  此地名为孤山。

  “孤”乃孤高之孤。

  自光绪三十年创立至今,西泠印社从事着一门孤高的学问:金石之学。此社素以继承民间传统的同人结社标榜,民间发起,民间创立,传统文人结社,传统文人风骨。

  其中社员,多为骨灰级金石“顽主”,所做之事,匪夷所思。诸如,印社同仁为赎一块石碑,竟然募集大洋11270元,以其中8000大洋赎碑,以余款在印社内筑成石室,收藏此碑。又如,社员李叔同,成为“弘一”前夕,托人在西泠印社墙壁上凿洞,将珍藏多年的90余枚印章藏了进去,之后头都不回,做了和尚。再如,社员傅抱石,得意之作往往成于酒后,闲章名号“往往醉后”,当年与关山月合作人民大会堂那幅《江山如此多娇》,竟然专门写信要酒。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西泠印社走过百年有余,昔日的纯民间学术团体,而今已是国际性学术机构,社员遍布中国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

  作为“天下第一名社”,它不仅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还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

  二

  既然社员十分了得,社长岂非凡人?

  西泠印社社长前后总共7位: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首任吴昌硕乃“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二任马衡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7任饶宗颐与钱钟书、季羡林齐名……

  7位之外,执行社长,仅有一名,名叫刘江。

  我们一行,正是奔他而来。

  甫一进门,便见一位老者,1.7米左右个头,白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仙风道骨,形容清瘦,面色红润不见皱纹,点点灰发点缀于满头银发之中,一双睿智的眼睛隐藏在金丝眼镜后面,发出柔和坚韧的亮光。

  以貌识人,心中暗赞:好一位名老中医!

  迟疑之间,“名老中医”一一握手,自我介绍:刘江。

  刘江先生,1926年7月生,重庆人。

  一口道地的重庆口音,带领我们穿越如烟光阴。

  先生的传奇,从出生地万州孙家镇出发。

  1945年中等师范毕业,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学油画,跟随校长潘天寿学书法、学篆刻。此后参军入伍,抗美援朝。1957年复学,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

  先生的书法、篆刻独树一帜。刻师诸乐三、法吴昌硕,追探古玺印之神韵,尝试以卜文、汉金文入印,入古出新,广采博纳,甲骨、钟鼎、汉篆、玉箸、清篆无不精研细琢,别开新貌。多年实践与心得,凝结成数十部学术专著:《篆刻艺术史》《篆刻技法》《诸乐三评传》《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中国书法全集·吴昌硕卷》《论甲骨文百印集》《略论唐宋元官私印》《论气》……蒋孔阳赞叹其《篆刻美学》:“篆刻美学迄今尚空白,尊著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仅此一点,厥功不泯。”

  1997年,先生倡议,赵朴初出面争取,建成中国印学博物馆。这是我国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

  “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

  先生主张,为艺术立言是艺术家的本职,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也是思想家。重视传统、敬重前贤、厚待同仁,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一齐闪耀。中国书协授予他“二十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文联授予他“造型艺术成就”奖,获评“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先生一贯坚持“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艺术回归人民”。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80岁时,他将包括40件篆刻在内的100件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81岁时,把精心创作的60件篆刻珍品捐献给中国美术学院、100方篆刻精品捐赠给西泠印社。

  先生的乡愁,从杭州出发,不断返回万州。

  他先后为万州一中、分水中学、孙家小学等捐款数十万元。向三峡移民纪念馆捐赠书法作品80件、篆刻作品20件。长江之滨,平湖之岸,有他手书的“和平广场”。

  由是感佩,西泠印社100余年不衰,凭借的不仅仅是书法金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屹立。

  三

  《盗墓笔记》里说,西泠印社旁边是古董店“吴山居”。

  现实的情况是,西泠印社隔壁是“楼外楼”。

  楼外楼、山外山、天外天,都是餐馆的名字。

  酒是黄酒,菜是楼外楼的必点菜。东坡肉、西湖醋鱼、西湖糖藕、杭州小笼包。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席间话题,全是乡风乡情。先生说话,声音不大不小,节奏不疾不徐。在场后生,敬酒奉菜,他均点头致意,之后浅尝辄止。言出乎心,不加修饰,举手投足,俱是斯文。

  当他向我举杯示意的时候,我突然好奇他的手。

  那一刻,脑里闪现了课文里的情节:陈秉正的手成了铁耙,什么荆棘蒺藜都刺不破它。手掌是四方的,粗而短的指头都伸不直,硬邦邦的真像个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明亮的灯光之下,我细细端详了先生的手。

  这双手并不粗糙,更不像铁耙,然而左手右手,各有手指显出老茧,一根手指的指甲缝里,还有雕刻时留下的粉尘印迹。

  这双手一旦摊开,掌纹里都是时间的样貌,山河的微笑。这双手一旦围绕金石聚拢,立刻变得猛健、浑厚、老辣,刀刀沉着,笔笔浑厚,章章奇绝。

  这是一双领衔中国印坛的手,高擎着甲骨文、叠篆印的旗帜,远绍秦汉,誉满海外。

  饭毕,先生意犹未尽,雅致正浓,提议现场挥毫。

  我们一行的领队达理,家里珍藏有启功书写的“宁静致远”,于是先生为他题写“澹泊明志”。众人立即意会,启功先生是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刘江先生是现任执行社长,今日澹泊明志得以配对宁静致远,珠联璧合,佳偶天成了。

  其时,我正想结集文字,拟名《渔眼向洋》。先生吩咐在场弟子李子侯,为我书写了“渔眼向洋”。

  出得楼外楼时,月明星稀。

  西湖之岸,微风习习,仿佛源自春秋的风雅,正携着唐诗宋词,捎一段明清流韵,轻拂而来。

  西湖湖面,有舟夜航。

  一船明月一帆风。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