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深藏于书中的父爱带着画家的眼光看世界诗意的追寻与灵魂的叩问
第007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
深藏于书中的父爱
带着画家的眼光看世界
诗意的追寻与灵魂的叩问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的追寻与灵魂的叩问
——读赵晓梦诗集《十年灯》有感
唐浩源

  赵晓梦作品《十年灯》是一本独特的诗歌选集,它如同冒泡的喷泉,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首诗歌都晶莹剔透,拥有着不一样的色彩韵味。它的魅力既是形式上的大力创新,也是在意象上的多元表达,更是在时间与地区的跨度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读完之后,感悟有三。

  一是实现了形式创新,重唤阅读观感。在诗歌的排版上,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言,是摒弃以往正序的安排,采取刻意反“套路”的排版。诗集中,无论是“长调”“组章”,还是“短歌”,都遵循按月甚至按天进行倒数排序。实际上,这种编排方法就是陌生化写作手法的更高级呈现,在作品层次打破习以为常的连续时间形成,采取反其道而行之,促使光阴的长河倒流,形成作者所说的:“无论往前走还是往回走,他们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家园”的诗情酿造。

  这种独特的陌生化创作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排版上,也在具体的诗歌内容中有更加清晰的表达。比如“麻雀喜欢的小桥流水被道德遣返/烟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弹开天空”(《屋顶上》),以往“小桥流水”似的诗情土崩瓦解,沦为“钢铁森林”的普遍呈现。作者通过小小的“烟头”和广阔的“天空”进行对比,呈现出弹开“天空”的震撼。这种陌生化手法让读者从熟悉的文辞中抽离,惊讶于诗作的呈现形象,更沉浸于作者对事件发生的敏锐观察与曲折表达。

  二是意象的多元表达,彰显出诗意韵味。诗歌的意象是无穷无尽的,它取决于诗人的表达手法与思想情感,如古诗中的“香草美人”“琼楼玉宇”“登楼远眺”等等,都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实质寄托。在这部《十年灯》中,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诗人的“瘦金体”意象,《梨花》《李花》《山海》《半岛》等都有多元呈现。“瘦金体”本身指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其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且不失其肉,而作者在《梨花》与《李花》中主要用“瘦金体”的视觉形象表达植物的枝干瘦削有力,承载着生命的悸动与时间的消逝。但是,《山海》中“瘦金体”的意象除了形容河滩的瘦长地貌,更多表达是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正如诗作《钓鱼城》与《马蹄铁》,回到诗歌的抽象层次,其中既有回顾历史的叩问,也有哲学存在的思索。

  还有一个意象是值得注意的,即“青铜”。对于现代人来说,铜造物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使用价值,仅仅作为观赏的造物。但是,对于诗人而言,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与表达。作者抓住“青铜”的物理特性与象征诗意,青铜的物理特性是生硬且露出灰蒙的光泽,在“身上鞍的只能是扬鞭的勇士/他们青铜纵目的太阳穴”(《一个马的节》)里,这成为对骑手纵马孔武有力的肯定;而在“青铜马车驶过的屋顶,重新/活在洒水车的练习琴声里”(《屋顶上》)中,青铜的象征意味通过与洒水车的对比凸显,既表达了回味历史的怅然若失感,也道出当时诗人对于真相疏离不可得的心灵体验。

  第三则是跨越时间地区,实现诗情酿造。在古代,诗歌的创作是伴随着诗人的脚步,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如李白、杜甫、陆游等人,这成为唤醒作者灵感的关键因素。对于诗人赵晓梦而言,也同样如此。作品《敦煌经卷》的诗人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游荡,在麦积山与大英博物馆徘徊,正视了民族的苦难历程,感叹文物离国万里的惋惜与无奈,更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横跨中国西北与英国东南,在历史的尽头放下思绪航标,以此为凭与祖先进行心灵的会晤与灵魂的表达,不禁发出诗情感叹:“如果你到伦敦,请给敦煌经卷/留点时间”。

  在“短歌”里,这种的“移步换景,借景抒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无论是《渡口》《盐号》,还是《红军街》《界碑》,诗人通过不同位置的形象描写,重新拾起红色的激情,将发生过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思绪上触摸历史,感受眼前的闲适安宁与曾经的硝烟滚滚。

  细细品读完诗集《十年灯》,不禁感叹这就是诗歌本来的样貌,诗人的创作不困顿于山川湖海,也不禁锢于时间长河。而是依托诗意超越万物,去追寻、去叩问、去表达灵魂的深处幽微,呈现出诗人笔下的“我”与“世界”。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