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深藏于书中的父爱带着画家的眼光看世界诗意的追寻与灵魂的叩问
第007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
深藏于书中的父爱
带着画家的眼光看世界
诗意的追寻与灵魂的叩问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虚构展现百姓生活百态
——读李燕燕作品集《食味人间成百年》
廖伟

  关注非虚构,源于我的职业。我曾经在《重庆晚报》主持过名为“新闻故事”的栏目,每天推出一个普通百姓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挖煤助学的教师刘连友、“爱情天梯”刘国江徐朝清夫妇、大巴山留守学童等等。与此同时,我开始关注重庆作家的纪实类作品,于是李燕燕走进了我的视野。

  从现实的真实到笔下的真实,新闻与“非虚构”颇有几分血脉联系。而属于文学范畴的“非虚构”,由现实生发而出的枝枝叶叶,尤令我们新闻工作者为之感叹——因为这些生动的细节,灵动的叙事,被复述的中国故事越发精彩丰富。无疑,李燕燕是其中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这位曾经的军旅作家,在2017年退役正式进入重庆文坛之后,迅速地从一匹突然杀出的“黑马”进化为重庆文坛纪实文学领域的“领头羊”。这些年,她的作品有写绝症女孩微笑面对命运的《天使PK魔鬼》,有写平凡劳动者的《山城不可见的故事》,有写进城帮儿女带孩子老人的《老漂族》,有写百姓故事的《社区现场》……没有“大题材”,没有轰轰烈烈,甚至谈不上纪实领域常见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篇篇都在讲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捕捉普通人身上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力,于不经意间展示出一种人性美,体现出一位成熟作家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李燕燕非虚构新集《食味人间成百年》收录了6个选自《中国作家》《山西文学》《散文百家》的中篇非虚构作品,品读后感悟有三,浓浓的烟火气再次扑面而来。

  一是人性之美于复杂多面中呈现。以《食味人间成百年》为例,这是一篇以回忆川西特色美食为线索、主写各色市井人物的作品。随着叙事的推动,出现了数十种地域美食,食物的色香味形在文中俱全,随之十余个有名有姓的人物随着时代变迁渐次登场,一个个尘世故事依次呈现,在细碎繁杂的家常中再现百姓的生活百态。

  在这个作品中,“二舅妈”是作者笔触所及最有特色的人物,也是引发读者最多争议的人物。初初一看,这个“二舅妈”身上有颇多市井陋习,比如贪图小便宜,有心机好算计。与此同时,作者亦用大量笔墨,写了出生乡野的“二舅妈”与姐姐凭着制作川西特色美食“银丝面”的一技之长,泼辣勇敢地在陌生的城市扎下根。她精明能干、热情豪放、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市井普通人,因为生存的压力,而不得不长出了硬刺和外壳,可这些硬刺和外壳包裹之下,是坚忍顽强的生活意志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勤劳淳朴。

  二是非虚构文学价值的体现。关于非虚构写作,作者曾对我说:“我喜欢用这种方式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她说,一个社会,法治、教育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彰显文明的最大标志。以《老大姐传》为例,乡亲们口中的老大姐是主动住进养老院的孤老,是年轻时“不务正业”的“肄业大学生”和“串串贩子”。但事实上,老大姐这一生,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理想,就如她所说,“人活给自己看,畏畏缩缩枉为人。”作者用自己精心选取的特殊题材和人物,用自己独特的跨文体写作方式,鼓励人们“勇敢成为向往的自己”。在《杂病记》中,作者写了一组她所熟知的田野故事。以杂“病”为主线,重点写与杂“病”紧紧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并且,以民间视角去看他们。“病”这个字眼,除了痛苦挣扎外,还有更广阔的含义,蕴藏在社会和田野之中。综上,这正是非虚构的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息息相关。

  三是平视的视角与鲜明的地域特征。作者是个注重写作视角的非虚构作者,她认为“如果仰视,你因为不熟悉你的写作对象,而显得片面;如果俯视,你会过于看轻你的写作对象。唯有平视,才能深入其中。”所以多年以来,她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很少触及一般报告文学作者渴求的“重大题材”。在这部集子里,她参与到了市井的琐碎中,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追溯中,参与到自己熟悉的那个群体的故事中,参与到自己的女性长辈的喜怒哀乐中,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与平视相对应的,是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作者所熟悉的故乡和他乡,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了作品中对于方言的巧妙运用,对于特定地域故事的书写。在我看来,这是非虚构作品能否鲜活生动的一个关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