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还原真实的故乡讲述地方风情的故事高手我的藏书何处安放花15年研究《道德经》文本
第009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用文字还原真实的故乡
讲述地方风情的故事高手
我的藏书何处安放
花15年研究《道德经》文本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5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书过多占用生活空间,老人担心去世后藏书被当废品卖掉……
我的藏书何处安放

本报记者 赵迎昭

  5月初的一天下午,九龙坡区西彭镇西园路,91岁的集思书店店主周汝彬时而读书,时而抬头望望街上的行人。这间书店,他已经营了30多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时常为书店和家中藏书的归宿感到忧虑。

  中国人素有爱书、藏书的传统。在重庆,像周汝彬一样,拥有成千上万册藏书的市民不在少数。刚刚过去的重庆市全民读书月里,很多读书人、藏书者有机会聚在一起交流,随着藏书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活动空间愈加局促、寻书不易等问题。他们不免心生忧虑:我的藏书何处安放?

  困惑

  家庭藏书安置费心思

  走进集思书店店内,三面墙壁和中心位置的书柜中,整齐地摆放着图书,以中外名著为主。周汝彬说,30多年来,集思书店从人潮涌动走向门可罗雀,从去年开始,书店就几乎不进书了。在看似清闲的晚年时光里,周汝彬不时会为如何安置满屋的书而发愁,好像送都送不出去。还有一些老人也担心,自己辛苦收藏的书籍,将来会成为子女的累赘,甚至被当作废品卖掉。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朱周斌、作家贺彬也为藏书过多而困扰。

  朱周斌说,他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前些年用于出租,后来随着藏书增多,他索性把这套房子专门用于放书。但随着藏书量的增长,“藏书房”也开始装不下了。

  贺彬则坦言,他买书总是很“冲动”:“现在起码有六七千本了。”他笑称,有时,他特别想读某位作家的书,就免不了要翻箱倒柜,一找就是半天。

  中国人素有“敬惜字纸”的观念,因此,类似情况不是个案。重庆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20位爱书人,年龄段从20多岁到90多岁,有学生、教授、作家、编辑、文博专家等。其中,家庭藏书上千册的共13人,大都曾经或正在为安置图书费尽心思。有人把主卧改成书房,有人把书放在收纳箱推到床下,甚至还有人把书堆在过道。

  不少藏书人都在思考,如何妥善安放苦心积累的藏书,甚至让蒙尘的书焕发活力呢?

  出招

  民营书店努力盘活旧书

  初夏的暖阳中,渝中区山城巷游人如织。山城·时光里图书馆内,图书管理员熊铮正在整理共享书架的图书。“这是‘胖老板’的创意。你看,捐书的有90多岁的老人,有上了年纪的工人,还有10来岁的孩子。”熊铮在介绍时很是骄傲。

  “胖老板”是时光里书店、时光里图书馆创始人李柯成。去年4月,他在时光里图书馆开设共享书架,专门用于陈设读者捐赠的书。一年来,共享书架已安放4000多册图书,其中包含周汝彬捐赠的“中国文学大师经典文库”系列图书、重庆籍著名导演张一白捐赠的568册图书。

  “一些老人去世后,有些子女就把老人的藏书连同旧家具直接丢给废品站。”李柯成说,给书找个安稳的家,正是他开设共享书架的初衷。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一些专营旧书的书店,也在竭力收集、修复珍贵的旧书。

  最近,喜马拉雅艺术书店创始人刘景活正在整理法学家田平安、昆虫学家蒋书楠的藏书。两位先生去世后,他们的家人将其毕生藏书捐赠给了书店。刘景活说,16年来,他的书店已积累了数十万册藏书,大部分来源于读者捐赠或遗赠,还有不少是从废品站“抢”回来的。含章书局主理人韩旭酷爱逛旧书店,20年来他辗转昆明、北京、贵阳多地旧书店,花费上百万元,淘回一批批珍贵旧书。

  这些民营书店的努力,对挽救、盘活旧书起到了一定作用。可浩如烟海的私人藏书仍然还有很多或被束之高阁,或沦为废品。

  建议

  轻装上阵,学会断舍离

  其实,不少人已经萌发了让书流动起来、和亲朋分享好书的想法。

  贺彬就在想办法让藏书流转起来。“我有一个写作的朋友,藏书控制在3000本左右。如果买了一本新书就一定要淘汰一本旧书,也就是保持轻装上阵,学会断舍离。”贺彬说,朋友的做法给了他很大启发,一些读了以后不想再读的书,或者重复的书,他也会和朋友分享。

  多位采访对象表示,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他们逐渐偏向购买电子书。“在藏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爱书人可以选购电子书,满足自己的阅读需求。如果需要阅读纸质书,可以到图书馆借阅。”重庆图书馆采访编目中心主任宋微建议,在确定购买图书之前,爱书人可到图书馆、书店进行试读。

  此外,爱书人还可以加强图书整理,合理利用空间。对于有价值但自己暂不需要的图书,可以通过捐赠、与其他藏书人互换、网络漂书等方式让图书流动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不少老专家、老教授已将藏书捐给图书馆或高校。如,考古学家陈丽琼向南通大学捐赠了2000余册历史考古类书籍,涪陵区九旬老人杨非将毕生藏书捐给涪陵区图书馆等。宋微建议:“老人的藏书可以优先捐赠给重庆图书馆或区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具备完善的捐赠流程和良好的藏书保存条件,可以让藏书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还有市民呼吁,私人藏书可以捐赠给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或是物管办公室、小区图书室。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