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里的家 岸上的家悬疑外套里的东北往事遇见一座古桥云上乡村李花开霞光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江里的家 岸上的家
悬疑外套里的东北往事
遇见一座古桥
云上乡村李花开
霞光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5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理重庆

遇见一座古桥

简云斌

  那天,偶然经过鸣玉镇,遇见一座古桥。

  鸣玉,名字很好听,属重庆市南川区,是个藏在丘陵深处的小镇,位于凤嘴江与龙川江交汇处。凤嘴江、龙川江是两条不大的山间溪河,称“江”有些夸张。据说,二水汇合处曾有一石如牛,流水击石,似玉铿鸣,故得名“鸣玉”。鸣玉镇毗邻涪陵地界,几条不长的街,街上多是日杂店、农机店,也有几家电器店,还有个菜市场。这天不逢场,街上人不多。

  我们肚子饿了,找遍场镇,终于找到一家“土鸡米线”。老板是个年轻姑娘,戴着眼镜,一脸诚恳的笑容。

  我近年对古旧建筑比较感兴趣,便顺口问道:“镇上有啥老建筑没有?”

  她想了想,答:“有座盐巴桥,不知算不算?”

  我忆起老友程兄老家是鸣玉的,他在文章里似乎写过这座盐巴桥,更感兴趣了。一打听,盐巴桥就在距米线店百米开外的下场口。但人站在上场口,视线受房屋遮挡,不容易发现下方还有一座桥。幸亏,我没有错过它。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单孔石拱廊桥。

  走近桥头,第一眼看见的是木廊上悬挂的匾,题着三个金色大字:靖安桥。匾尾两排小字注明:始建于清咸丰五年即公元1857年,复修于2005年。原来,它本名“靖安桥”。

  询问旁边一闲坐的老者,得知以前桥廊两边是摊位,长年有商贩在此售卖盐巴及杂货,遂形成盐市,乡民习惯称之为“盐巴桥”。这里也是川盐入黔的通道之一,当年过往的背夫、骡马肯定不少,可想见其热闹状。

  靖安桥是我见过的体量较大的单孔石桥。桥长约40米,宽7米多,高近20米。两侧有陡峭的台阶,一侧27级,一侧23级。拾级而上,抬头望去,桥廊愈显高大。桥面和台阶皆由青砂条石砌筑,每块条石宽厚一致,长短不一,最长的一块约4米,颇称巨硕。长年累月,人来人往,青砂条石被磨出深深浅浅的印迹,有岁月沧桑之意。

  桥廊为穿斗抬梁式结构,两边各有内外立柱两排,加上横梁、穿枋、栏杆等,构成廊体,屋顶为歇山顶,覆以青瓦。我仔细观察,木廊虽是复修的,但用的是老料,木头经烟熏火燎,焦黄开裂,简朴而不失古旧。

  靖安桥最令人震撼的,是它高而阔的单孔桥身,需站在远处岸畔,方能一目了然。桥孔横跨龙川江,跨径22米,呈典型的半圆形。桥孔、桥面再加上木廊,整个桥身有五六层楼高,与旁边低矮的房屋相比,简直是鹤立鸡群。我在一堵墙上看到一条历史最高水位线,洪水发生在1952年7月16日。从水位线看,当时,鸣玉下半街几乎完全被淹,而靖安桥安然无恙。

  靖安桥以前是交通要冲,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如今不当道了,显得有些落寞。桥下游十来米,便是凤嘴江与龙川江交汇处,二水合流后称大溪河,经武隆汇入乌江。

  时值正午,我们坐在桥上小憩,微风吹拂,感觉很爽快。旁边,一群孩子在嬉戏,几个妇女在聊着家长里短。看来,靖安桥虽不复当年的繁华,但仍是小镇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桥旁有块碑,是2005年复修时立的。据碑文介绍,靖安桥修建之前,龙川江上原有一座“达济桥”,后被水冲毁,乡民过往十分不便,洪水期间溺死者往往有之。清咸丰年间,由“乐善好施、忧国忧民的陈永恩,不惜跋山涉水、日晒雨淋、受尽煎熬,四处募捐、八方求匠”,修建了这座桥,取祈求安定繁荣和平定洪水之寓意,名曰“靖安桥”。

  陈永恩何许人也?我用手机搜了一下:了不得,此公乃晚清时当地一位造桥大师,蜚声四乡八里!

  据史料载:陈永恩是鸣玉场杮子坪(现属石溪镇)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一说生于1819年),为贫寒农家子弟,从小聪慧善学,悌孝争颂。其父母早逝,兄弟7人,他总以诚爱相召,故兄弟和睦相处,从无闲言。稍长,随堂兄陈永福致力造桥,技艺渐精,成为一代掌墨大师。中年时,为家乡鸣玉场建靖安桥,继而又建平澜桥,“众皆叹服其桥工谙练。”60岁后,因建南川正阳桥和涪陵龙门桥而名声大震。陈永恩一生在南川、涪陵一带建桥十余座,经常劳苦不受酬,垫资不取偿,光绪庚寅年(1890年)病故。

  龙门桥在涪陵区蔺市镇,我曾见过,但当时没留意修桥者名字。那是一座长170米的三孔石拱平桥,比靖安桥更壮观,桥上有几尊精美的石狮子,是陈永恩亲自雕的。近代开辟川江航线第一人、英国人立德乐经过蔺市时,对这座桥印象极深,曾在日记中写道:“蔺市以有三个巨拱的桥梁出名,上面正在砌三座巨大的石牌坊。”我见到龙门桥时,它已因三峡水库蓄水而整体搬迁了位置。

  陈永恩另一件代表作——正阳桥,位于南川峰岩大溪河上。在募集资金初期,他提出“量力输金,工成取偿”,并变卖自己田产垫纳三百金。工程后期,资金缺口较大,他又四处募资。桥成,人皆取偿获悉,他却弃而不取。这座正阳桥工艺很高,有比龙门桥更为精湛的石雕,当时就誉称一绝。可惜,2000年时,由于修鱼跳电站,该桥被淹没,仅在枯水时节露出水面。

  而在鸣玉镇场镇上,另一座由陈永恩修建、横跨凤嘴江的古桥——平澜桥,也早已改为公路桥,不复当年旧貌。只有靖安桥大体保持原样,默默立在龙川江上,承载岁月风雨,守护小镇的寻常烟火。

  一代造桥大师已离世130多年,乡亲们是否还记得他的名字?

  我问旁边几个妇女,知不知道盐巴桥是谁修的?她们茫然地摇了摇头。而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却抢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陈永恩修的!”

  我很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男孩骄傲地说:“是我外公告诉我的,他还说陈永恩是个大善人!”

  我释然了,真心为民造福的人,桑梓是不会忘记他的。在农耕时代,募资捐款、修桥筑路是在行善积福,是一种人皆赞叹的功德。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道路,其实是由无数善行筑成的。这种朴素的善行,往往在草根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是上善,也是真善。

  上善若水,无声无息地浸润世道人心;真善若盐,让尘世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看来,乡民们把“靖安桥”叫作“盐巴桥”,真是叫对了!

  这方乡土是幸运的,有一座盐巴桥,还有一个陈永恩。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