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当代女性文学新领域书写平凡中的伟大弥补通道研究的不足大巧若拙 观照人生
第011版:共赏百本好书
上一版 下一版 
开拓当代女性文学新领域
书写平凡中的伟大
弥补通道研究的不足
大巧若拙 观照人生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0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近悦远来 书香重庆

弥补通道研究的不足

蓝勇

  “丝绸之路”一词一般认为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最先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代中西经济文化交通的通道。后来该概念逐渐为中国学者接受,指从中国古代长安经过西域到欧洲的贸易和文化交通通道。

  在历史上由于东亚大陆的区位、环境差异相当大,同样是通道,不同通道功能差异自然也是巨大。一般来说,东亚高纬度地区人口分布零星散落,城镇空间距离大,通道路线往往较为单一,而中低纬度地区人口相对较为密集,城镇分布也较为密集,交通通道往往呈现为一个网状状态。但在东亚大陆低纬度地区往往山河纵列,又限制了通道的布局的随意性,使交通通道常依山川形便而成网形。以我们说的西南丝绸之路(蜀布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来看,主线往往是指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西昌、保山、腾冲经缅甸、印度到中亚、西亚的道路,但实际上不同的时代这个通道的主线位置在不断地换位之中,网络中的每个道路不同时代的地位并不是完全一样的。随着东亚文明舞台东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上升,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地缘格局随之发生变化,西南地区东部地区南下通道地位上升。所以,从成都出发,以泸州、宜宾为盆地出口,南下黔、桂、粤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的通道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以前学术界对这个通道或者称为走廊的研究相对薄弱。所以,赵晓东所著这本《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先秦汉晋南方丝绸之路东线出海通道研究》(以下简称《中国西南陆海走廊》)的价值就很重要。

  《中国西南陆海走廊》一书在我看来有四个很突出的特点,有的也是有开创的亮点。第一,提出了一些学术话语或学术研究空间,如书名的“西南陆海走廊”、三个三角形区域概念(即滇黔桂、川黔滇、滇桂越)、泸州道、沱江通道等。第二,善于用一些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为入口去深入研究走廊文化,如分别从物质文化器物、族群分布、行政设置、河流运输、军事战争、盐铁生产与贸易等来透视走廊文化。第三,花费七年时间,在川、渝、滇、黔、桂五省做了大量实地考察。应该看到,以西南走廊为主题对黔、桂、粤三省的田野考察,前人做得并不多,故考察报告很有价值。第四,全书近400幅相关照片和十多幅地图(示意图)支撑学术研究,显现了此书拥有现代学术的表达意识。

  就西南陆海走廊本身来看,这部《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对诸多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有许多研究都是具有开创性的,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如唐蒙开道史迹、平夷县址位置、牂牁江指向、夜郎国名实、进桑道和邕州通道变迁、宋代泸州“西南要会”的地位、明代泸州的“百担船”和“入蜀旧路”的水陆地位等。

  通道研究、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在近十年来方兴未艾,应该说研究的空间仍然是相当大的,怎样更科学地进行研究对于整个学术界来看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第一,如怎样加强田野考察中的“驴行”调查,将以前的通道研究只重视通道上的部分重要点,转变到将整个线贯通,做到点与线的完整调查。所以,将来我们都要在这个方面继续努力。第二,怎样将交通科技史融入历史通道研究中,如怎样厘清走廊、通道、路线、路基、碥路的关系,怎样从考古学意义上科学测量碥石、路基的年代。对此,我们深感任重路远。第三,怎样将通道路线复原研究与沿途历史文化的发展研究更有机结合起来。以往的一些通道研究往往是一个通道沿途历史风物研究和简介,与通道兴衰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面。

  (该文为《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序一,有删改)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