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思红岩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之作人间四月正清明
第007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樱思红岩村
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之作
人间四月正清明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评论

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之作
——故宫博物院音乐儿童剧《甪端》观后
刘亮

  《甪端》剧照。(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供图)

  近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亮相国泰艺术中心,深情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备受关注,引发热议。

  甪(lù)端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头上一角,足下踏蛇。传说甪端能够日行一万里,夜行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专为英明的帝王传书护驾。中国古代常以甪端造型制成香薰用具,护卫在皇帝宝座两侧,昭示八方归顺、四海来朝的帝王威仪,同时也寄托普通中国民众对于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美好祈盼。

  儿童剧《甪端》以故宫陈列的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香薰神兽——甪端为主角,将甪端以及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晋代书法家陆机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等国宝级文物进行拟人化处理,赋予古老文物以生动鲜活的角色形象,通过一系列珍贵文物与小朋友高小端之间的奇妙相遇,展现古老文明与现代意识的对话、悠久传统与时尚潮流的交融,诠释文物典守者们倾尽一生守护文物的责任与担当,唤醒广大青少年对故宫文物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作为一部儿童剧,《甪端》的剧情结构浅显易懂、叙事清晰流畅,符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思维认知和审美习惯。

  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的老高是一位执着于文物保护传承工作的研究员,对每一件故宫文物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的孙子高小端则是成长于网络社会的“Z世代”,受到互联网海量信息资讯的席卷裹挟,高小端即便身在故宫,却对故宫的厚重深沉、恢弘壮阔视若无睹。一次偶然的机会,高小端与文物们“穿越”相逢,不仅引出一系列令人捧腹的戏剧情节,也让他重新开始关注故宫,并最终喜爱上了故宫,“跟着小端游故宫”短视频拍摄的创意也应运而生。固守传统观念的爷爷老高起初并不看好小端的策划,甪端、梅鹊图、平复帖等“小伙伴们”也表示忧虑,担心文物视频一旦上传网络,就不会再有游客亲临故宫参观。经过细致的情感交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各方最终达成和解,共同承担起保护传承故宫文物、宣传推介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甪端》虽是一部儿童剧,但却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时间永恒与生命短暂、代际鸿沟与认知冲突、时代更迭与观念嬗变、新媒介运用与传统文化弘扬等宏大命题和热点话题,在潜移默化之间,为现场观众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上了一堂寓教于乐的艺术思政课。

  对于重庆观众而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90周年,《甪端》专门呈现了抗战期间故宫文物南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示故宫文物工作者们于重庆南温泉合影留念的资料图片,让重庆观众倍感亲切。泛黄的照片勾起观众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遐想,引发现场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推动着舞台艺术的集成创新,新的技术手段和渲染方式赋能艺术创作,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空间,给观众带来更加炫酷、更为灵动、更富内涵的舞台审美体验。

  作为一部良心好剧,《甪端》在舞美设计、灯光造型、影像制作、音乐创作等方面都堪称上乘之作。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AR技术和全息投影等现代舞美科技的助力加持,华丽舞台视觉奇观的精心营造,将故宫之美在舞台上放大到极致,有效提升了整部剧的艺术质感。

  此外,该剧的音乐创作也是璀璨亮点。剧中所有音乐作品均为原创,配合剧情的推进演绎,音乐节奏时而轻松愉悦、婉转悠扬,时而大气磅礴、雄浑激昂,让现场观众纷纷拍手叫绝,大呼过瘾。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惊叹,让国人为之骄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富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近年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主题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艺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之道,并获得极大成功,成为现象级的爆款。

  跨界融合的《甪端》再一次证明,时至今日,作为历史实证的古老文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经过挖掘提炼和活化利用,借助角色设计巧妙融入现实剧情,就可以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艺术舞台让古朴雅致的古老文物以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激活释放古老文物的生命力,让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为大众所接受并真正喜爱,进而让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意和尊崇。

  《甪端》的火爆出圈绝非偶然,扎实的基础史料研究、新颖的主题策划创意、出彩的舞台艺术呈现,都为该剧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探索了新路。

  新时代的艺术舞台需要更多类似于《甪端》的优秀作品,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文化滋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