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也指出,“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并对建设文化强市作了专门的安排部署。这为把重庆建设成为一座“承千年文脉、筑人文精神、树时代新风、强创新品质”的文化强市提供了根本指引。建设文化强市,必须打通基层文化建设这个“最后一公里”,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着力强化党的思想传播,筑牢群众思想基础。要做实理论宣传宣讲。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热爱理论宣讲”的本土理论宣讲队伍,让优秀的理论骨干讲最精彩的生动实践。广泛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宣传宣讲融入细微处,体现在群众生活中。用好用活“两中心一平台”开展好“云上宣讲”,壮大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力量,丰富延展院坝会、“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做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多种渠道共同发声。要做实新闻舆论引导。围绕本土文化文艺精品力作、典型经验做法,推出系列跟踪反响报道,以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产品进行广泛传播。打造个性化服务用户需求的线上文化服务体系,配齐线上博物馆、线上图书馆、线上文化馆等资源,让淹没在时间记忆中的“文化记忆”,通过媒体传播、线上展播,走进寻常百姓家。要做实社会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通过线下规范悬挂和张贴主题标语海报,线上精心制作主题音视频,推动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千家万户。深入挖掘群众身边先进典型,扎实开展“榜样面对面”宣讲活动,把榜样故事融入中国梦中,融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
着力突出德治感化教化,提升群众文明素养。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公示栏、村院围栏、村广播、村落聚集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关爱慰问、送春联、送福字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广泛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大力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要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健全完善以日常典型培育与重大典型推选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挖掘典型事迹,着眼“发现、培育、发展”三个环节,形成“月有明星、季有榜样、年有计划”的选树体系。要深耕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十抵制十提倡”行动,发动机关党员干部、乡贤名嘴、道德模范到田间地头、农村院坝开展入户宣传,利用广播、LED屏、宣传手册等载体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利用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积分制、红黑榜道德评议奖惩激励作用。
着力优化文化供给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强化阵地建设。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统筹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分村打造特色阵地品牌。优化升级乡镇中心区域广场,完善文化体育设施配套。强化文化资源利用,发掘古祠堂、旧书院、古院落等,因地制宜建设乡情陈列馆,传承发展乡情文化。积极推进数字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点,将农家书屋打造成新时代农民创业创新基地与特色乡村发展平台。要丰富文化活动。创新线上服务理念,将各类文化活动搬上网络。开展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办好春晚、“村晚”、广场舞展演、“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深度挖掘非遗传承保护,持续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要深化文艺创作。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本土特色、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文化文艺扶持机制,不断在需求上对接精准、在艺术上锚定高峰,进一步调动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
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要加强队伍建设。通过评选、表彰等形式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的激励机制,选拔基础好、素质佳的人才到上级文化系统单位中进行交流学习,带动队伍整体水平。持续开展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集中轮训,不断壮大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健全工作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工作交流座谈,建立完善宣传工作日常考核评价体系。把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实为具体项目,建立台账清单,建立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要构建大宣传格局。统筹工作内容,把内宣和外宣、线上和线下、建设和管理、发展和安全结合起来,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各方面工作高效协同。要统筹完善工作体系,切实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主动扛起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各方,各级部门积极配合、联动发力,乡镇(街道)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村(社区)结合实际、落地落实,在宣传工作上打头阵当先锋,提能升级、实干争先。
(作者系中共云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