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启依法治志新篇章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统筹做好网络思政建设这篇大文章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013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开启依法治志新篇章
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充分发挥县级融媒体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统筹做好网络思政建设这篇大文章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3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沿视角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仲晓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高素质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是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聚集的主阵地,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培养的政治要求和原则方向,是培养好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有利于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一是坚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服务”,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青年的自觉追求。二是牢记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构建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育人氛围,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勇担“国之所需”的教育使命,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不断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大潮流,聚焦拔尖人才和国家战略人才的培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强为着眼点,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青年高素质创新人才。青年是高素质人才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一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才竞争新态势,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着力破除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二是构建培养创新人才良好生态。强化青年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政治引领,加快形成有利于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积极鼓励青年人才在教育阶段、科研过程中,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构建追求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三是培养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深化教师教书育人、投身科研的责任担当,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力,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努力造就富有创意、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人才自主培养的使命担当,是彰显人才培养自信的重要体现。一是完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坚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产教、科教、研学一体化,制定富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强化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担当。二是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夯实基础、面向前沿、强化交叉、注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索荣誉课程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一流“金课”,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优化大类培养课程设置,开发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贯通融合。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深化和推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度融合“互联网+”、虚拟仿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提倡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研讨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研融合育人,探索多样化的人才专业成长平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