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在掌握历史主动中传承好红岩精神以高质量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四个坚持”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在掌握历史主动中传承好红岩精神
以高质量党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以“四个坚持”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9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以“四个坚持”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

袁爱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新医科建设高度契合这一战略要求,是聚焦大国计、大民生,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需要坚持从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指引、自身办学特色的优势发挥、医教研协同发力的资源整合和医学人文对内涵建设的深化巩固等方面精准施策。

  坚持战略站位引领。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又要符合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新医科是在工业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孕生的,需要构建宽口径多学科的医学教育模式,创新实践“医+X”交叉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的期待、对健康的需求,从而促使医学人才需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要把创新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作为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并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要从政治高度,对准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凝聚多方利益诉求,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精准地服务区域社会医疗,更加有力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坚持守正创新统一。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既要保持医学教育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体系,又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改革和创新医学教育,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优化已有专业的结构和布局,又要设计交叉学科专业,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构建创新型、科技型、综合化的教育教学体系。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增设和建设新兴医学相关专业。要积极拓展医养结合、康复保健、职业医学、中医养生、转化医学等学科专业,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及时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变轨超车。在教育资源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建立医学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要积极创新“教学+科研”模式,促进新医科背景下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以教带研,为医学生创造多元化实践项目,促进医疗服务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坚持协同创新发力。推进高水平新医科建设创新发展,要支持和鼓励打好学校和教学医院组合拳,整合共建共享优势资源,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力。要打破原有学科发展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对不符合时宜、不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敢于进行调整,新建设一批“新医科”和“大健康”“互联网+医学教育”为特征的新型医学交叉学科。要充分发挥临床教学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增强医疗服务的辐射效应,加强优势资源的互联共享,充分调动教学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临床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纳入医院发展整体规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医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疗协同深度融合,围绕人才培养学校主体资源配置的“中心点”,拓展教学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的“中场线”,构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轮驱动医学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形成高水平新医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医学人文并重。人文并重培养医学人才是新医科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医学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护佑生命健康的价值追求,凝聚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大学人文精神,努力培养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学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用好时代奋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医学职业精神,不断强化医学生自觉践行医学使命的责任担当。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