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高校强根铸魂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互联网+”赋能基层党建提高思政课讲道理育新人质量
第012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高校强根铸魂
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用“互联网+”赋能基层党建
提高思政课讲道理育新人质量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提高思政课讲道理育新人质量

李林齐 聂朝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深刻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育人,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更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把握思政课根本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要求。把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育人使命和价值塑造功能,办好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把准思政课的重大使命。思政课担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民族复兴的奋斗之中。把准思政课的核心内容。讲深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讲活信仰、信念、信心背后的深层道理,讲好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将深刻哲理、朴素道理、普遍真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讲好思政课的深厚情怀。“用心”是讲好思政课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涵养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自觉成为真善美的化身,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努力做精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内因在于教师的基本素养,要聚焦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准确把握“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着力培养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可信可敬可靠、敢为乐为有为的“好老师”“大先生”。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正确处理讲好思政课“术”“学”“道”的关系,结合时代发展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综合运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才能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完善铸魂育人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牢牢把握“八个相统一”具体要求,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性改革、一体化推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思政队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条件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长效机制,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增强思政课的适应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金课”;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发挥好重庆丰富的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加快构建核心理念一致、主题思想统一、内容方法有梯度、资源供给有区分、主体互动相融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研的沟通合作机制,逐步修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努力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教委、重庆邮电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