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篇大文章”推动“两高”建设走深走实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准确把握政治生态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奋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市高质量发展
第011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三篇大文章”推动“两高”建设走深走实
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准确把握政治生态评价标准
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奋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市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敖永春 袁野

  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是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手棋。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强化意识,抢抓关键核心技术机会窗口。关键核心技术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抑制了知识的流动,先发者易形成先发优势和技术垄断。要突破“技术封锁”,必须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意识,充分识别技术范式和技术生命周期更迭带来的技术机会窗口,革新技术供给外生的观念,树立“重科技”和“根技术”思维。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洞察暗藏技术“黑箱”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实现在新技术轨道上的领先优势,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由“外生”向“内生”迁移。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创新源头的作用,勇闯关键核心技术理论无人区。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完善前沿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依据不同阶段的技术优势选择相适配的追赶策略,引导鼓励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前瞻性部署基础研究,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

  发挥优势,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落地应用新场景。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能够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落地应用提供充分的市场实践。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链从大而全向大而优、大而强发展。着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营造良好环境。持续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的优势,依靠强大的市场优势和商业模式实现颠覆性创新,推动内需潜力有效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保障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有效支撑持续创新,激发新技术应用创新,促进技术快速迭代。要充分利用全球优质资源,在“十四五”时期,特别是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际,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盟等海外市场,以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创新应用场景发布为支撑,分阶段、按步骤合理有序推进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产品应用,激发客户采用关键科技产品的积极性,强化供需对接,创造新的用户需求,开发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应用场景。

  自主培养,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蓄水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是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政府要重视关键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主动牵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从政策上积极支持全社会、全行业探索高层次人才“超常规”培养路径,做好人才培养的“主人翁”。要加大“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团队培养,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弥补“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断档困境,打造“高精尖缺”人才方阵。要培育既懂科技又通市场,具有学科交叉关联能力、外部网络对接能力的技术团队,开发具有系统复杂化、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征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破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支持企业与机构建设创新实验平台、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科研任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贯通的科技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的新业态、新高地。进一步向企业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实验室,构建并完善企业和各个研究主体的合作研究以及人员交流的长效机制。

  (作者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果)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