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孤独的父亲百年老街守护人静村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重走
孤独的父亲
百年老街守护人
静村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7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

重走

周勇

  一

  《重庆日报》就要过生日了。想起了上一个10年在大剧院庆祝的时光。匆匆,又是10年。如今,它已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了。我真该做点什么,写点什么,为这位老朋友祝福!

  我“重走”了《重庆日报》的70年。

  我们家与《重庆日报》有两代人的报缘。解放前,家父以报人身份从事党的隐蔽战线工作,与《重庆日报》的一众老报人多有交集。解放后他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也曾在《重庆日报》发了一些文章,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篇重头文章,于荒芜中成为抗战史、城市史、重庆史的先声之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回到重庆工作,又续上了这个报缘。多少年过去了,我仍忘不了那些当年创办《重庆日报》的慈祥的老前辈,那些或笔锋犀利、或恣意汪洋、或温润如玉的老报人,那些带领我、鼓励我走上大讲台的老领导,那些辛勤耕耘、帮我助我的老编辑,还有那些同我一起开会、熬更守夜、历经考验的同事们,那些跑前跑后、辛勤采访、天天向上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这些天我细数了一下,从1985年我在《重庆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短文起,38年中,我在重报见报的文字早已超过百篇。是《重庆日报》培养了我,支持了我,也积淀了我。

  我清点了电脑中保存的那些文件。其中标明“重庆日报”或尽管没有标明但却是由我经手、探讨、修改、审定的文件数据超过了5000个,包括言论、新闻、报道、专栏、专刊,以及文学作品等等。

  难怪心心念念,原来朝夕相伴。这是一段多么难忘的经历,一份多么深厚的情谊,也是一串不可忘怀的记忆。

  二

  我更想起了近些年《重庆日报》的“重走”,也更珍惜这份“重走”。

  2013年我离开新闻管理岗位后,作为他们的朋友,开启了8年的“重走”之路。

  2014年5月初,我到万州参加重庆新闻奖的评审会,与永才、春勇同志谈起了重庆直辖的报道选题,进而谈到了报纸的文化责任。他们向我提出,今年的“6·18”(重庆直辖17周年)不一定像往常一样报建设成就,可以从“重庆人从哪里来”入手,报湖广填四川。这让我怦然心动。

  我家祖上是湖广人,来自于麻城县孝感乡。2013年退休后,我于这年国庆期间去到如今的麻城市寻根问祖。这才知道,那可是个好地方,那里有千百万移民魂牵梦绕的“高岸河码头”,那里有唯一以“都”称名的“孝感乡”,那里有来自重庆的麻城守护神“救厄帝主”,那里留下了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感叹。那里还有《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有“黄麻起义”“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现代华章。

  尤其是那句“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吸引我2014年4月底又去了一次麻城。

  麻城杜鹃,秀甲天下。繁花似锦,连绵不绝,一派匍伏山野、花低人高的景致。走上龟峰山巅,密密麻麻的杜鹃花扑面而来,花海荡漾,花浪翻滚,花云漫卷,花瀑奔流,如烈火,如红霞,如旌旗,如号角……

  因此,永才、春勇他们提出的这个创意,对于我这个刚刚惊艳于麻城杜鹃的湖广后裔来说,一拍即合。

  回到重庆后,我又约了《重庆日报》《重庆晨报》的领导和团队扎扎实实谋划了一次。准备半月后,他们就出发了。6月4日,《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联合推出了“君从何处来 重庆直辖17周年特别报道 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的首版文章。读后,我当即给在前方的记者发了一条短信,称赞他们:“浓墨重彩,恢弘大气,极表赞赏。这是追寻渝人乡愁的亲情之举,是展示美丽中国的新闻之为,更是庆祝直辖的上好大礼。虽未能去,心向往之。盼望你们发掘更多新闻线索,更多更精彩地报道‘梦里湖广 麻城孝感 当今重庆’,鼓舞我辈,告慰先人。”

  三

  谋划之初,我曾答应加入他们的采访团,跟着走一回。结果因马上要带摄制组前往荷兰,拍摄抗战历史纪录片,而出国手续相当繁复,不能分身,未能如愿。只好在他们收关的时候,参加了对巴南区惠民乡的采访,以践前诺。

  那里是我们先人到重庆后落脚的地方,祖上留有一通八棱碑,上面清楚地印证了周氏家族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移到四川省巴县三合土凤凰山的历史。此碑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从原碑记录的先祖推断,周氏家族应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后迁入巴县,是时正是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初期。

  这次采访让这段已经尘封300多年的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走入公众视野。这让我这个湖广移民的子孙大为感动,因此在他们采访团的团旗上写下了“乡愁 文化 梦想”,署名用的是湖广原籍、迁入地籍和家谱名字“湖广麻城孝感巴县惠民三合土民 周德勇”。

  2014年“重走湖广”并不是重庆的一厢情愿,而是与麻城的一次亲情互动。我就是这牵线搭桥人。

  2013年我就与麻城方面商定,联合开展湖广填川中的重庆历史研究。因而就在我们谋划重走湖广时,麻城市政府决定组团到川渝陕豫四省市采访移民后代。5月22日,麻城采访团到达重庆。

  就这样,重庆与麻城双重互动的“重走”,推动着采访报道渐入佳境,不但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其影响也迅速扩大到全国,神州大地上“湖广”热浪滚滚。

  尽管我未能一同前往麻城,但我能体会到他们的辛苦——每天一版,这需要多少精彩的好稿子,需要多少恢弘的大图片呀!这就逼得他们,天天采访,天天写稿,天天发稿,天天见报。

  我以为,这是《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最接地气、最受老百姓认可的新闻策划和采访报道之一,是重庆新闻工作者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新作,是献给3200万父老乡亲和重庆直辖17周年的大礼。

  它告诉我们,在新闻策划的理念上,要善于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找到党的机关和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共同兴奋点;在新闻报道的主题上,要善于把中国梦与家国梦统一起来;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把“要我走转改”与“我要走转改”统一起来。

  因此,这个报道第二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也由此,催生了《重庆日报》的“重走”品牌。

  从2016年起,《重庆日报》连续五年推出了“重走”系列报道:2016年的主题是“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2017年是“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2018年是“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2019年是“丰碑 重走成渝铁路”,2020年是“重走成渝古驿道 感受双城新变化”。除了这些大型的“重走”外,《重庆日报》还搞了一些“小重走”,2020年就拉上我们这些老知青“重走酉秀黔彭”,感受脱贫巨变。我参加了这些“重走”活动,也见证了一众小伙伴们的殚精竭虑、吃尽苦头、品尝甘甜、成长进步。

  四

  “重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日报》新气象、新作为、新成果中的一朵。“重走”是文化自觉的表现,“重走”走出了文化自信,“重走”更是文化创造。

  刚刚结束的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为核心的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确定了“行千里·致广大”的重庆人文精神。这是过去五年来重庆历史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也是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重庆历史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重庆日报》的“重走”是实实在在地为此添了砖,加了瓦的。

  我曾经在一次“重走”座谈会上说,《重庆日报》是一张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文化特色和文化担当的报纸。“新闻是‘走出来’的,文化也是‘走出来’的。新闻和文化‘一起走’,就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七零后的《重庆日报》,前路迢迢,愿重整行装,鲜花一路,风雨无阻,好好“走”吧!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