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之雾十八梯的角度落日归途“两江潮”滋润过我的心田南门口与古城墙
第004版:两江潮副刊
上一版   
金佛山之雾
十八梯的角度
落日归途
“两江潮”滋润过我的心田
南门口与古城墙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

“两江潮”滋润过我的心田

邢秀玲

  “常常,我在多雾多雨的山城温习高原的晴空和云朵,那里的天是湛蓝的,那里的云是随意的:忽而像海浪,忽而像奔马,顷刻又成细碎的鳞甲,柔曼的轻纱……”

  以上文字是拙稿《情系高原》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参加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举办的“抒情散文征文”大赛。

  当时离开高原还不久,对故乡之思念比较浓烈,或许正是这份真情挚意,引起了“两江潮”编辑的注意,稿子不仅很快见报,而且还在那次征文中获了奖。能够跻身于10位获奖者行列之中,让我有点惊喜。

  自此次获奖开始,我便与“两江潮”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这个在重庆的“异乡人”融进了副刊作者的群体,找到了“家”的感觉。

  那时候,正值纸媒的黄金时期,重庆又有办报的光荣传统,各路行业报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由于笔者原是《青海日报》的副刊编辑,很快被调进《西南经济日报》,成为“七音笛”副刊主编。于是,我有了更多机会和副刊界的同仁接触,两路口的其香居茶馆、鹅岭的文化茶园、渝中区的人民公园,都是我们聚会之地。一碟瓜子,一盏清茶,就能引出有趣的话题,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一个个文学活动的策划,一次次主题笔会的敲定,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重庆直辖前,我们各家报纸每年都要参加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举办的副刊作品评奖活动。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两次:1993年,在《重庆日报》副总编文宗武的带领下,我们组团前往宜宾参加副刊评奖会。会上收获甚丰,会后又到蜀南竹海采风,我平生第一次见识了莽莽苍苍、漫无际涯的竹海,非常兴奋,当夜提笔写下《竹宴趣》一文。

  翌年,我又和重庆副刊界一行七人赴西昌参加评奖活动。在紧张有序的评奖任务完成后,我们参观了卫星发射基地,真是眼界大开,心潮澎湃。回来后,我又写出一篇散文《邛海明月》。

  1997年,我们最后一次参加当年4月在成都举办的副刊评奖活动,川渝两地的副刊同仁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在特意举办的联欢晚会上,多才多艺的副刊编辑们纷纷登台献艺。时任《重庆晚报》副总编的许大立引吭高歌,以一首俄罗斯民歌《三套车》轰动全场,赢得热烈的掌声。《重庆日报》副刊部主任万龙生朗诵了即兴创作的诗歌《永远的团圆》,由于情绪激动,朗诵达到高潮时,他的一颗假牙竟掉落在地……这个小小的“失误”,一时传为佳话。

  重庆直辖后,到四川省参加文学活动的机会少了,但由《重庆日报》副刊部牵头,仍然组织了很多跨区域的文学活动,每次都搞得有声有色。

  2004年秋天,我们前往“川东第一雄山”华蓥山采风。华蓥山曾是游击队员们栖身之地,赫赫有名的“双枪老太婆”曾经在这里指挥作战,留下深深足迹。我们钻进阴湿的山洞,感受当年华蓥山游击队员风餐露宿、艰苦卓绝的生活,胸中顿时涌起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星移斗转,光阴如梭。《重庆日报》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对于一个人来说,70岁称为“古稀之年”,但对于一家直辖市的党报而言,正是进入日臻完美的成熟期,意味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也标志着新时代扬帆远航的开端。而作为《重庆日报》副刊的“两江潮”涛声依旧,浪花如昔。尽管原来的编辑队伍改变很大: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成功转场,但年轻的编辑们依然不忘初心,坚守阵地。

  与此同时,作者队伍也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才子才女们脱颖而出,有情怀,有风骨,有温度的作品越来越多。山乡巨变、生态保护、关注基层的题材已成为“两江潮”的主旋律。

  作为年近八旬的笔者,我已经自觉退出阵地。但我仍然要当好“两江潮”的忠实读者,期待每一期副刊靓妆出刊,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传递真善美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