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重庆当前正处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亟需培养一大批新兴产业工程科技人才,主动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前瞻布局新工科人才培养。
加快完善新工科学科布局。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建立并动态调整新工科学科名单,集中力量分阶段、分批次重点布局建设。支持在渝高校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工科学科设置,加强新工科与计算机控制、神经和认知科学以及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探索建立新工科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产业支撑引领。
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新工科相关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布点新工科相关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对现有工科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建设跨学院、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新工科教育培养平台,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进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教研学主动融合。精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各专业相互支撑、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人才培养,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行业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研究院或新工科领域交叉研究中心,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渠道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探索设立企业教师专岗和产业教授专岗,吸纳企业优秀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派遣相关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挂职工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柔性引进新工科高层次人才,构建弹性管理、个性服务的机制,支持新工科领域来华留学人才培养,加大对新工科领域留学的支持力度。
优化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完善重庆英才计划,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重点在科研平台、团队建设、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新工科人才政策支持。鼓励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开展新工科领域创新创业项目,认定一批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园,支持高校师生开展新工科领域创新创业活动。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立新工科方面的赛项,积极推动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新工科科技竞赛活动。深入挖掘新工科优秀人才典型,广泛宣传新工科人才事迹,激励新工科人才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在渝高校毕业生留渝创新创业,为重庆新工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