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依照标准构建方便、快捷、安全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能够有效突破国民经济内循环中地方保护、区域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的发展阻力,促进市场要素的畅通流动、精准配置与高效运转,助力我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打破行政边界,探索数字化商贸流通新方式。以数字赋能商贸流通,能够缓解当前内需紧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带来的发展压力,是我市实现物流降本增效、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当前产业集群和物流服务节点布局,以打造数字化智能商贸物流服务平台为愿景,做到标准化物流数据及时更新、汇聚、上云,完善平台数据接口连接系统,实现商品产销物流数据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企业的统一集成、归类存储、优化整合、共建共享和智能服务,为商贸流通数据精准应用打牢资源基础。围绕低耗、高精、经济、可靠的数字服务产品开发思路,稳步进行商贸物流数字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推广,进一步拓展关联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资源整合匹配、数据隐私与安全的商贸物流数字化应用场景,满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对数字商贸物流的全方位技术需求。
提升辐射能级,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旨在巩固国内循环畅通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我市拥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红利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高能级开放平台加持,兼具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在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上有着得天独厚、无可比拟的交通基础。要充分发挥我市立足成渝、服务西部、影响全国、链接全球的交通枢纽优势,继续完善东西南北四向与出海出境大通道体系。以中新(重庆)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果园港综合保税区、寸滩国际新城等项目为载体,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有全球影响力的河港、陆港、空港“三港合一”的大口岸建设,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内陆交通范式。
注重应急物流,完善非常态偶发性物流供应链。就近期而言,应急物流供应链主导下的重点疫区物流体系,可主要着眼于防疫治患物资的充足供给,辅以生活必需物资的基本供应,统筹政府储备和企业代储保供系统,开通农副产品、能源流通绿色通道,确保封管控区域应急物资不缺货、不断档;在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非重点疫区的物流重心在于保障复工复产供应链,为平稳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支持。从长远来看,作为全国性的战略大后方,我市需要未雨绸缪推动平时、应急与战时物流体系共建、共享、共用融合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区县以上级别应急应战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特殊时期承担起应急风险研判、信息发布、紧急征用、物资调度、库存管理、精准配送等相应功能,配合建成一批城郊大仓基地,实现物流系统平时融合建设、急时统筹并用、战时快速动员的无缝转换。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分区域重点打造一批大型物流基地,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导向,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升级改造,培育一批技术领先、服务规范、市场接受并具有良好成长性、较高知名度的标杆型本土领军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龙头企业。紧密围绕我市物流服务需求点,重点通过制造业、商业、农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来整合资源,不断提高上下游产业链与外界供需的关联度,继续壮大第三方物流市场,加快构建以综合物流中心(区县)、公共配送分拨中心(乡镇)、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乡物流网络。同时侧重物流人才引进与项目、产业互动的有机结合,鼓励高校“订单式”培养物流专业人才,强化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物流从业者的应用技能,为我市现代物流产业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XRK0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