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当前,受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必须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
“以法固链”,当好压舱顶梁“主力军”。国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离不开法治赋能。增强法治意识“固链”。要按照“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企有机统一起来。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把维护国家安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补齐、提升、完善全过程各环节,争当产业链供应链“链主”和“龙头”,实现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发挥制度优势“固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国企作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原则,发挥规模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在寻源采购、履约供应、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通过多点布局、拓展网络、依法保畅,提高反应处置速度,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和疫情防控等带来的供应异常波动。挖掘法治人才“固链”。没有一流人才,就难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安全稳定。要依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强高端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培育,加大企业法律专业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建立专门法务部门,提升尽职调查、政策咨询、战略谈判等法律服务水平,提供项目、股权、并购重组等领域专业法律支撑。
“以法强链”,争做创新驱动“先行者”。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第一动力,需要法治的引领、规范与推动。用法治锚定创新方向。以法律制度的指引和硬约束,聚焦主责主业,突出高端和前沿,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基础坚实的领域,补链强链。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新材料等具有未来产业特征的领域,加速突破。在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锻造“杀手锏”,练就更多“独门绝技”。用法治催生创新动能。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是激活创新动力。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要充分运用执法、仲裁、司法建立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撑起法治“保护伞”;也要严防滥用知识产权限制、排除竞争等现象发生,加强反垄断执法,寻求创新活动中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同时,以法治为规范纵深推进国企科研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用法治弘扬创新精神。构建有利于国企科技创新机制,综合运用后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更多国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更加深刻领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涵,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提高创新容忍度,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以法护链”,拧紧法治保障“安全阀”。依法治企是推动国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法治应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个环节。重大决策“全程融入”。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写入公司章程,切实发挥法律顾问和法务管理机构专业审核把关作用,确保章程依法制定、依法实施。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集体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配套保障制度,特别是做好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既确保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又增强法律风险防范应对能力。人员监管“聚焦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国企管理人员纳入了监察范围,推动国企又好又快发展。要聚焦“责与权”“人与事”“财与物”,采取穿透式监管,既确保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业,又严防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上失职渎职。风险防控“内外联动”。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务管理机构归口、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体系,及时排查整治风险隐患,构建法律、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协同运作机制。强化外部预测预警,发挥公证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开展法律风险专项调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端到端”“点到点”“门到门”各类风险的评估、识别、分析,编制应对预案。要敏锐地预见并精准地掌握不确定事件的影响程度以及发生概率,及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备援、备份和补偿机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