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重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思考以数字技术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以法治思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健全应对区域重大突发事件机制的对策
第008版:思想周刊·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重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思考
以数字技术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以法治思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健全应对区域重大突发事件机制的对策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6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践观察

推进重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思考

杨林

  ■合理分类村庄,将我市乡村划分为现代农业村、休闲旅游村、综合发展村等不同类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避免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建设。

  ■扩大智能化种植养殖范围,用数字技术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改善生产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大力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加快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

  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路线图,确保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建设行动涉及乡村众多领域,是一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重大工程,是实现重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前提。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在建设、关键在行动。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扎实稳妥推进我市乡村建设行动,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优化乡村规划,科学合理实施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乡村规划应协同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乡村人口流失较严重,在乡村的新建、改造规划时应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就近创造就业机会,留住人、促返乡;严守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促进产业下沉乡村,带动村民就近创业就业。一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规划。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挥村庄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武隆区芙蓉街道堰塘村、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等我市“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根据我市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等不同地貌特色和资源禀赋,开展村庄风貌设计,规划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合理分类村庄,将我市乡村划分为现代农业村、休闲旅游村、综合发展村等不同类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避免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规划也要确保村落品质。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从提升地域建筑品质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和建设重庆美丽乡村。村落外观应保证以巴渝传统农房特色为主基调,提倡借鉴国内不同地域农房外观、室内格局,保持多样性,增加旅游观赏性,避免“百村相仿,千顶一色,万墙趋同”,争取“百村不同景”“千村各有韵”。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提质量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首先,要优先确保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新建、维护和提质。以18个区县开展试点的“千年良田”建设为契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为抓手,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多元化引入资金资源,对防洪抗旱、水利灌溉等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陆续推进全市3000余万亩粮田稳产保供的硬件设施的新建、维护和提质,更好地落实国家粮食政策“守住底线、满足需求、抗御风险”的要求。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以18个贫困脱贫县、18个深度贫困脱贫乡镇、1919个贫困脱贫村为重点建设对象,高标准高质量补齐水、电、路、网等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无差别化的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给予必要的升级改造、提质降费,实现乡村基础设施“能用、好用、低价用”。同时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管并重,探索、制定、推广确保农村基础设施长期良好运行的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案”“管理考核办法”,区县、镇(乡)、村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引导形成村民履行管理义务惯例,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再次,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标我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实现我市自然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逐步推进乡镇和农村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扩大智能化种植养殖范围,用数字技术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改善生产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在发展劳动就业、便民服务、文化体育等公共供给的同时,应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确定公共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领域优先发展,避免供给结构失衡,与实际需要脱节。一方面,要线下充实,线上补充,提升农村教育、医疗质量。支持城乡教育联合体、医疗联合体建设,利用我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医院建设,“城帮乡”“一对片”,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医生扎根基层,派遣名校名院教师、医生常驻基层。新建、改扩建乡村学校和医院,加强设备配置,利用“渝教云”“渝康云”等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智慧校园、智慧医疗,加快公共教育和医疗卫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医疗差距。另一方面,要构建区县、镇(乡)、村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财政资金继续向农村倾斜,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加快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对标《重庆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优先建设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硬件设施,确保行政村综合服务设施、文化中心、养老中心、体育场地等设施配备,在设施利用过程中进行农村科普宣传、就业服务、文化建设、养老模式、健身行动等方面的探索和质量提升,在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上形成并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逐渐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