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针对綦江流域出现的洪水,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发布了建站以来首次红色预警。气温偏高、雨水偏多、灾害偏重、入汛偏早、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风险偏高——从气象水文部门预测的这五个“偏”中,不难察觉重庆今年防汛形势的严峻。
防汛已经进入“战时状态”,容不得有丝毫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防汛抗洪,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旦出现险情,就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迎战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最有效的措施是未雨绸缪,把防范网扎得更牢固。时刻比洪水先行一步,才能把防汛抗洪的主动权紧紧握在手里。将防灾做在前、做得好,尤其要树牢底线思维,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做好最充分的防御准备措施。这个时候,要有“宁可十防九空,也要确保万无一失”的决心和打算。
自然灾害固然难以避免,但不是无能为力。和洪水较量,比脚力,比耐力,更比智慧。防汛抗洪战场上的发力,要求科学、精准,拳拳打到要害上——做足准备工作,超前防范;做精监测预警,提前研判;抓准防御重点,及时处置。借助科技力量,发挥人的能动性,每一步都打出章法和效率,就能为减少灾害损失争取最可能多的时间和主动。
防汛抗洪既是战场,也是考场;既考验党员干部的理念、本领,也考验战士的责任、担当。党员干部在防汛抗洪中的有为,要体现在各项措施的到位上。应急预案准备、救灾队伍组织、救灾物资保障、避险搬迁落实,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每一个岗位的责任都落到位,才能堵住细微的漏洞,增强抵御的力量。
防汛抗洪救灾,不是某个部门、某个群体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面对如同脱缰野马的洪水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防汛避险意识,掌握自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人人闻“汛”而动,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把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防汛战场上最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