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不断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看到一些宣讲奇葩伦理观点、充斥性别歧视、渲染血腥暴力等内容的童书,不免令人错愕,这些明显不适宜儿童的童书,为何能够通过内容审查,在市场上畅通无阻,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
相比其它图书的低迷状态而言,童书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增速。儿童阅读率和阅读量逐年增加,与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关系。由于我国童书市场空间很大,利润率较高,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56家出版童书,形成了“群雄逐鹿”的壮观场景。童书市场竞争加剧,“分蛋糕”的多了,各种乱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一些出版商缺乏专业素养,一味求新求快,容易忽视童书内容;一些出版商不注重在原创内容上精耕细作,强行植入不适宜原角色的语言、情节,想方设法钻知识产权保护的空子,蹭经典、蹭IP,让名作蒙羞。诸如此类的情况,在童书市场上泛滥成灾,直接影响到图书内容,造成很多粗劣童书面世,负面影响极大。
童书面对的是儿童群体。他们的心智尚处于成长阶段,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还需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童书对孩子成长意义重大,这是童书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而粗劣童书的盛行,是恶性竞争的结果,有悖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初衷。
制度的缺乏是图书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部门应该把牢童书审查关口,严格监管出版、流通和销售环节,将这些粗劣童书从市场上清理掉,让孩子远离不良图书的毒害,规范童书出版流程,为孩子提供优质内容。同时,要将屡次违规者纳入“黑名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童书市场形成良性竞争循环,多出版内容积极健康,有益孩子成长的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