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主体以“晒”为媒 激发文旅消费热情使用公筷岂能“不好意思”上好体育课不该是头痛事兴办扶贫车间要发挥实效吐槽找茬窗口莫让粗劣童书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制止App任性侵权,还须扎牢法治篱笆
第012版:评论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主体
以“晒”为媒 激发文旅消费热情
使用公筷岂能“不好意思”
上好体育课不该是头痛事
兴办扶贫车间要发挥实效
吐槽找茬窗口
莫让粗劣童书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
制止App任性侵权,还须扎牢法治篱笆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使用公筷岂能“不好意思”

贺玲聪

  “别人都不用公筷,我用,有点不好意思”“吃个饭都这么讲究,别人会说你装”“用公筷,感觉有些见外”……参加一个聚会,餐桌上明明摆放了公筷,可使用者寥寥。问及原因,大家都有几分身不由己:公筷,不是不想用,只是不好意思用。

  不好意思用,恰恰说明有用的意识,但还不够坚定。疾控专家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使用和不使用公筷,菌落相差有的高达250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发生多起因聚餐导致的聚集性感染。这些,一再证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使用公筷,并非矫情,而是基于科学的明智之举。不使用公筷,其实是变相帮助病毒细菌扩散,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眼下这场尚未结束的疫情,让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常消毒等成为共识,可在使用公筷这一关键细节上,差些火候。我们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不好意思用,说明“大家都用”的风气,还不够浓。其实,我国使用“公筷”的传统悠久。古人尚且有此文明用餐之举,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在围桌共餐之下,大家看似亲密无间,实则埋下了健康隐患。

  今年3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8部门联合发布“吃得文明”倡议书,建议家庭和餐馆配备公筷公勺,用餐人员自觉使用公筷公勺。随即,全市100个文明家庭带头响应,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6月13日,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和市文明办联合制定的《重庆市民健康公约》正式发布。其中,就提到了“分餐公筷拒野味”。人人参与到“公筷行动”中来,才能形成新时代文明用餐新“食”尚。

  使用公筷不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而是一次文明用餐的变革。让餐桌上的“吃相”更文明、更科学,亟需这双小小的“公筷”。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