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朴做客作家榜签售会。李梦琳 摄 |
|
作家榜: 《唐才子传》 近300年辉煌大唐,278个有趣的灵魂。本书以元刊十卷足本《唐才子传》为底本。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韩愈、王勃、王昌龄、李贺、元稹、岑参、孟郊、高适、温庭筠……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堪称大唐盛世的缩影、中华文明的代言人。他们活得自信张扬、光芒万丈:有人才名冠世,有人浪漫不羁,有人心系苍生,有人醉卧沙场,有人归隐田园,有人孤独终老。他们的才情、经历和智慧,最终浓缩成一首首经典诗句,穿越时光照亮人心。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光彩夺目的繁星。近300年大唐,278个才子,星汉灿烂,每颗星的亮度是不同的,杰出诗人固然值得传颂,而许多史传无名的诗人事迹湮没也很可惜。”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贵州出版集团原副总经理李立朴对笔者说起译注《唐才子传》初衷。当它像风一样吹进李立朴的心头,和《唐才子传》的缘分种子就种下了。
《唐才子传》是由元代辛文房撰,囊括了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等广为人知的文学大家,也涵盖了一些并不广为人知却同样不失才情的诗人。这部著作涵盖了278位有趣的唐代诗人,宛如一个大唐盛世的缩影,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这群才子们生活得充满自信和张扬,散发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他们的才情、生平经历和智慧,最终浓缩成一首首经典诗句,宛如岁月的琴弦,轻抚心灵的弦律,宁静而深刻。
近日,李立朴携《唐才子传》出席由上海闵行莘庄和大星文化主办的作家榜签售会,接受笔者专访。讲述时,李立朴的声音有力而从容。听他的述说,也是一次美妙的文化之旅。
译注传世之作的别样苦心
在谈到《唐才子传》对国人的启示和意义时,李立朴强调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应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他认为,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而《唐才子传》作为传世之作,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窗户,让人们可以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感知唐诗的独特魅力。
唐诗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李立朴介绍:“唐诗承袭了先秦《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同时汲取了汉魏六朝各种文学形式的精华。从四言、骚体,到五言、七言,音韵逐渐分明,格律日臻成熟,充分体现了汉语音调声韵的美感,为中华文学贡献了丰富的宝藏。”
正因如此,李立朴深感责任重大,无论有多少困难,也要翻译好《唐才子传》。这一责任心贯穿他的整个翻译过程,为其注入了更多使命感。
李立朴是首个完整译注《唐才子传》的专家。在译注《唐才子传》的过程中,李立朴发现了作者辛文房出现的一些错误。而这些错误在后来的整理过程中得以纠正,尤其是借助了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专家集体的研究成果。他在译注中采取了原文照译,采取将订正放在注释中的方式,同时注释力求简略,旨在兼顾通俗性和学术性。
作为程门子弟的李立朴坦言,他遇见难题时曾多次书信求教中国著名文学史家程千帆,并且从贵州奔赴南京,当面向程千帆请教。他感激恩师的悉心指导:“比如‘头颅又复如许’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经先师指点,此处借头颅代指头发。李涉《岳阳别张祜》诗云:‘十年蹭蹬为逐臣,鬓毛白尽巴江春。’盖为此述所本。”
剖析唐代诗人创作背景与时代精神
李立朴还剖析了时代背景是如何影响唐代诗人创作的。他表示,每个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唐诗自然也不例外。
李立朴以盛唐时期的李白为例,详细阐述了这一点。他指出,李白的诗歌中豪放不羁、天马行空的精神,既源于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开放,也与他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李白生长在西域,受教育于蜀中,他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受儒家思想哺育的中原士人有所不同,这使得他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李立朴年轻时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他被李白飘逸大气、自由奔放的诗风所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意识到杜甫的诗歌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认为,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精致玲珑,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李立朴指出,杜甫的诗歌体现了他深厚的儒家道统和人文关怀,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近体诗的典范。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也是现当代作家汲取灵感的宝库。”李立朴表示,尽管现当代文学形式和主题与唐诗有差异,但唐诗的美感和情感仍然对现在的创作具有启示作用,现当代作家可以从唐诗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创作。
传统文化为何在年轻人中“潮”起来
书法、马面裙、汉服、国风音乐……近年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甚至成为了重要的“社交符号”。是什么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如此“燃”?李立朴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偏爱背后,正是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更加理性看待,更加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于这种现象,文化学者李立朴认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流行会促进青少年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是件好事情。他认为阅读是成长的磨刀石,通过不断磨砺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使我们更加敏锐和有深度。同时,他认为常常阅读古文,有古典文学修养的人更有机会交往有思想的朋友。正如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并且在对外交流时也会受到国际友人的尊敬。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李立朴认为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他认为,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来促进这种交流融合是必要的。以动画片《长安三万里》为例,它用曲折的情节、生动的画面吸引青少年了解盛唐诗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传承是发展的根与茎,发展是传承的花和果,唯有薪火相传,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生生不息。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李立朴主持国家八五、九五出版规划“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的出版工作。该丛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第五届全国书市“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称号。
此外,李立朴还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他当时就职于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一边为音乐、美术教师讲授唐宋诗词,一边通过有计划地阅读充实自己,最终考上了南京大学国学大师程千帆教授门下研究生,攻读硕士,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用自身经历,让读者领略到阅读对于成长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