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2位,位列女性癌症第4位。2008年德国科学家Harald Hausen首次明确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由此获得了当年诺贝尔医学奖。同肝癌(乙肝病毒)、鼻咽癌(EB病毒)、胃癌(HP感染)等一样,宫颈癌成为病因明确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城市女性中,高危型HPV感染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年龄是15~24岁,第二个感染高峰年龄是40~44岁。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筛查条件有限,宫颈癌发病率仍然很高,甚至有年轻化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消除宫颈癌的计划,并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癌症基金会也将每年的3月4日定为“国际HPV知晓日”,以积极宣传和普及预防宫颈癌的健康知识。
目前宫颈癌已经有三级预防策略。首先,接种HPV疫苗(一级预防),通过阻断感染源头起到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效果。其次,普及、规范宫颈癌筛查工作,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二级预防)。最后,对于确诊的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要提前进行干预,以期早期治疗(三级预防)。
目前HPV疫苗有3种,二价、四价、九价疫苗,推荐接种的年龄范围为9~45岁女性,建议最佳年龄为13~15岁没有性生活的女孩,一般接种3剂。
接种HPV疫苗后仍然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通过定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目前我国宫颈癌筛查指南中明确指出,建议25~65岁有性生活的女性定期接受宫颈癌筛查。其中25岁以下及65岁以上的女性可以不筛查;25~29岁女性每3年进行1次细胞学检查;30~64岁女性每3年进行1次细胞学检查,或每3~5年进行1次细胞学联合HPV检查。对于农村地区女性,国家也推出了非常利好的“两癌”筛查政策,对于适龄女性(35~64岁)三年内未享受过“两癌”筛查的女性,可免费筛查宫颈癌、乳腺癌。
一旦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经过与宿主细胞长时间的整合,将逐步导致宫颈病变的发生,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很多患者会出现白带带血、性生活出血、阴道流液、下腹胀痛等症状。对于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通过手术几乎可100%治愈。同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还可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如宫颈锥切术或广泛宫颈切除术。
如果忽略了宫颈癌的预防及筛查,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或中晚期宫颈癌,这个时候是不是就没救了?很多患者对此有疑问。其实不然,即使发展到中晚期宫颈癌,经过规范治疗,仍然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此时切记一定要到正规的妇科肿瘤专科医院就诊。对于早期宫颈癌,手术或放疗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但是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手术无法彻底切除干净病灶,并且术后仍然需要补充放疗,所以此时放疗的疗效优于手术,可以避免手术加放疗的双重治疗导致的手术并发症概率增加和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综上所述,宫颈癌是病因明确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癌症之一。同时,通过HPV疫苗接种,结合宫颈癌早期筛查,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宫颈癌的发生及进展。而对于早期发现的宫颈癌,经过规范诊治,可达到相当好的生存预后,即使是中晚期宫颈癌,通过规范治疗也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控制肿瘤的进展。
(作者系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