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谢磊在实验室做硬科普实验。(受访者供图) |
人物简介
谢磊,1986年出生,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专家,现任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天文学会科普专委会主任、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成果的硬科普化技术研究,成果获国际级金奖等20多项,被认定为2023年度“典赞·科普重庆”科普人物。
“软科普多,硬科普少;同质化多,个性化少;展陈式多,互动式少;科研成果多,科普转化少。”这是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谢磊总结出的硬科普现状。
而谢磊的硬科普梦则是致力于为提升我国科技成果的科普化水平添砖加瓦。硬科普是指将科学原理、科技成果以具象化形式体现的实体科普展品,具有显著的科技属性。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硬科普产品也是一种技术转化,但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谢磊表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科技馆超过4000座(套),年服务公众约1.5亿人次,这些都是硬科普的转化受众,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国产优质科普展品的需求非常迫切。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教师,谢磊除了教书育人还要钻研基础科学研究,在他看来,“最酷”的工作便是将深奥的科学趣味化、直观化、互动化,让不懂科学的人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启迪青少年的求知欲与科学家理想。
然而,谢磊在美国留学期间游历了众多科学博物馆之后,他意识到了国内原创科普展品的落后窘境,实则来自“重科研、轻科普”的现实。于是,自2016年起,谢磊涉足硬科普发明以来,开始了原创科普展品的发明创作,极富创意地将纳米磁性流体智能材料的磁控相变物理效应与音乐、语音、人脸表情、电子皮肤等艺术、情感和前沿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奇妙有趣的科普效果,所见之人无不为之吸引。
近年来,谢磊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3项,发表4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40余件及多个软件著作权。在被问到“科研和科普的关系”时,谢磊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简单地说清楚,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他说:“科研就是让你完全弄明白,科普才能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他认为,科普甚至是各学科科技工作者跨越学科鸿沟的“虫洞”。
谢磊在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硬科普的创新发展方面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开展科普工作是国家赋予科研人员的使命,因为科学知识、尤其是前沿科技掌握在一线科研人员手中,提升广大国民科学素养必然需要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
最近,谢磊又开发了一套名为“互动模拟巡天望远镜”的原创科普展品,该展品本不属于他本身从事的磁流变研究领域,但对于科普的热爱促使他不断跨学科下功夫、不断创新。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推进硬科普创新?他表示:“硬科普对跨学科创新能力要求很高,除了涉及自身的科研领域,还与硬科普展品的技术标准、科普创意、艺术美学、工业设计、教育学等都紧密相关,因此需要跨学科合作才能产生优质科普产品。”
接下来,谢磊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着手创建国内首个硬科普创新实验室,打造出“基础科研成果—硬科普展品—泛科普产业经济”全链条的硬科普技术研究与转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