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建在二○二三中国科幻大会上。(受访者供图) |
人物简介
秦建,1977年出生,笔名萧星寒,璧山区大路小学校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已出版《“蛟龙”出海》、“碳铁之战”四部曲等科普科幻图书29册,发表科普科幻文章数十篇,累计超过600万字,被认定为2023年度“典赞·科普重庆”科普人物。
被读者称为野生科幻作家的萧星寒(笔名),其真实身份是璧山区大路小学校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真名叫秦建。近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科普小说和科普文章。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对重庆有着特别的情结,是重庆的水土养育了我的骨头和肉,养育了我的眼睛和胃,养育了我的品格和精神。”9月10日,秦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大量科普科幻作品都有浓厚的重庆地域色彩。
比如,在谈到科幻小说《红土地》的创作时,秦建说:“一次我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篇红土地地铁站的报道,里边说红土地地铁站深90多米,这个深度可以扛住核弹的轰击,我一下子就被震住了。”从那一刻起,他就决心为红土地地铁站写点儿故事。于是小说《红土地》应运而生。
《红土地》主要讲述核战爆发后,幸存者在红土地如何挣扎求存,面对基因驱动技术的诱惑,做出艰难选择的故事。该小说已经被改编为网络电影《地下深宫》,即将上映。同时,《红土地》与《黄泥塝》《鲤鱼池》构成了“重庆科幻三部曲”。从名字就知道,这些作品里包含了重庆地域元素,从科幻科普的角度传播了重庆独特的文化魅力,打造具有重庆味儿的科幻世界。
“在科幻里,人工智能通常有两副面孔:要么如同恶魔一般,是纯粹的恶,就是坏;要么如同天使一般,是纯粹的善,就是好。”秦建谈及在新时期科普文化创作时表示,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正是在新眼光的指导下,秦建完成了表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百年征战史的“碳铁之战”四部曲——《狩猎之神》《绝地战歌》《黑白天堂》《彩虹尽头》,主要描写2120年到2125年的第三次碳铁之战,战火遍及太阳系。
“科幻不独属于少儿,不独属于科普,科幻属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秦建坦言,科幻作品要形成少儿科幻、少年科幻、青年科幻与成人科幻的创作梯次,让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想要进入科幻世界的时候,都有自己那个年龄阶段的作品可以看。
从18岁第一篇科幻作品问世至今,秦建每天笔耕不辍,坚持早起写作,然后去学校上课。迄今为止,秦建已经出版图书29本,发表总字数超过600万字,获得了很多奖项,深受广大读者喜欢,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坚持业余科幻科普创作的同时,秦建还抽出时间,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与科幻科普相关的论坛、读者见面会、报告会,应邀到学校、企业、社区开展科普讲座。近年来,秦建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做科普报告10多场,听众达数千人次。同时,他还在网上分享科普作品,听众达100万人次。
当今是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秦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抓好学生的科学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作为一名科幻科普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为推动重庆乃至中国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出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