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为什么叫“药”?而不叫它“粉”“面”什么的?既然我们的老祖宗发明它后称之为“药”,并且在几千年间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其中肯定有不少奥妙的地方。
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火药也有各种记载。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火药就有文字记载,即“硝石出陇道”,它是我国目前为止最早记载火药配方的书,书中说“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这就是火药的配方。《战国策》中也有炼丹家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全国上下炼丹成风,盛行一世。唐代的《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书中告诫炼丹者要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因为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我国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的记载。
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介绍,从西汉到清末,中国发生过多次大型瘟疫。之所以每次瘟疫有可控的局面,与我国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医中药有密切的联系,是传统的中医中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次瘟疫的暴发,中医中药都会向前迈进一大步。中医的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就是一代医圣张仲景在亲眼看到瘟疫暴发,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的成果,至今还影响推动着中医的发展。
古代中国除了中医中药,就一无所有,没有工业及化工、没有西医西药,更没有短时间发生作用的抗生素,更不知道这个地球上还有病毒细菌,以及这些病毒还会进化;他们没有显微镜和各种消毒剂,更没有完备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按中医的理论,这个世界上只有“正”和“邪”或“寒”与“热”,采取治疗和防范措施是“扶正祛邪”,等等。
过去,在没有各种消毒剂、消毒粉等条件下,为了应对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只好将硫磺、硝石、木炭按配比用纸裹好,让广大村民点燃,产生大量的含二氧化硫成分的烟雾,并与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稀硫酸气溶胶,对空气和水源提前进行消毒灭杀。
后来,人们见此法效果良好,又将装进纸裹里的火药,制成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在冬末初春,通过家家户户、村村落落燃放烟花爆竹的机会,让空气中弥漫的酸性气体,有效遏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旧时的中国,地广人稀,缺医少药,十分原始初级的“化工产品”火药,就成为十分救命的预防和控制瘟疫流行的“药品”,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地方。在王安石的《元日》中看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屠苏酒和爆竹就表达出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在新春来临之时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