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盐》(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是四川文史作家龚静染的非虚构作品集,收录了30篇历史随笔。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三百年川南小城史”。这座小城就是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
翻开《花盐》,第一篇《复活的玉津县》,起笔就说:“过去,出川入蜀,岷江是最重要的水路通道,而船过乐山,南下几十里就是五通桥。”除了地理位置的重要之外,五通桥还有一个特殊之处——盐。
乾隆十八年(1753)之后,嘉州、犍为的盐业生产和管理主要汇集在了五通桥,犍乐盐场雏形初现。盐业的核心区域得以确立后,一个新的盐业时代开始了。“出产之富,无逾此矣”,五通桥的盐远销外省,滇黔道上经常走着运盐的骡马,湖北人尤其喜食色质纯白如雪花的花盐,到了抗战时期,由于五通桥地理区域天然具有安全防线,而且历朝以来形成层层盐业管理,体系健全,足堪支持全国军供民食的重任,盐务总局从南京迁至五通桥,五通桥成为“抗战小盐都”,被推到了全国盐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作为五通桥出来的文史作家,龚静染将自己置身于五通桥的历史时空。《花盐》这些文章所采用的文史资料,就像是丰富的毛细血管,四通八达,组合成为生动活力的躯体。我们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综合概述组合五通桥的全貌,也可以有侧重地了解五通桥那些有年头的地点,一座桥、一个滩、一处宅第、一方堂屋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在异乡遇到竹根滩》,从李劼人小说对竹根滩环境的描述切入,讲述梅贻琦、罗常培等民国学人在此地的活动;书写急流险滩吞没的生命和财富,也书写不畏艰险探访四川的中外友人,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李约瑟;《江上驶来“永利号”》讲述天津撤离的永利企业从岷江运载大量水泥重建工厂的历史,描写战火烽烟里民族企业的艰难复兴;《庭院深深“贺宗第”》《消失的“吴景让堂”》写盐业巨贾的家族沉浮,就是天然的影视素材啊;《集益社的名票们》《逃伶蒋叔岩》《陈蝶仙办厂记》等文章,四川茶馆里“咿咿呀呀”的婀娜身影和飘拂的水袖,仿佛仍然浮现在时光的幕布之上。
龚静染也是一位诗人、散文家,笔调冲淡娴雅,写景、写世、写史、写风光,也写着世间的人和事。地点牵连着书籍记载的历史,还牵系着往昔的童年岁月。龚静染常常会讲起自己从前作为盐厂子弟在小城里的生活,这座小城漂浮着许多充满了盐味的记忆。我跟着他穿过老街、穿过旧宅,在老树下歇息,在码头边坐下,抚摸过丛生的绿苔,跟着他寻访那些年事已高的盐厂老人、民间艺人,跟着他一起回溯五通桥伴随着盐业地位盛衰起落的城镇命运,我的心中也有着复杂的滋味。盐融入了水,无迹可寻,但它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龚静染怀揣着对故土的深厚感情,他希求自己能在成形的史观基础上下笔,去找到故事与故事、故事与人物之间的勾连,以及构成这些故事的人的感情的充分呈现。正如龚静染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在盐、小城之间还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我”是忽远忽近的,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能穿越到往事的彼岸,也能回到现实的此岸。这个“我”带来了作品更大的叙事张力,增加了作品的人文色彩和情感浓度。
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学的角度,《花盐》都是一部值得回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