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葡萄庄园家访洛阳行吟向云端冬天的树高椅古村
第08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桥梁
葡萄庄园家访
洛阳行吟
向云端
冬天的树
高椅古村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0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美山河

向云端

卫思羽

  8月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季节。太阳的炙烤,抵挡不住人们走出去的热情。或是涌入山水之间,享受消暑纳凉的畅快惬意;或是奔向天南海北,领略大好河山的辽阔壮美。哪怕只能涉足近郊,就算是仰望星空静候一场流星雨,也要让身心放个假。而我,也欣然接受突如其来的行程变更,跟着感觉,开启一段未知的云端之旅。

  重返雅西

  如果,每条高速公路都有“生命”,那么,雅西高速单凭名字,就像是一位风姿绰约、温婉且善变的女子。十年前,她含羞绽放,就引来全世界的目光:甘海子大桥、泥巴山隧道、腊八斤特大桥、双螺旋隧道······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其间,与沿途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那时的我,年轻且无牵绊,和朋友从西昌返程时,特意选择乘坐大巴感受雅西高速的魅力。大抵是归心似箭,记忆中的雅西高速傍山而建、临谷而筑,隧洞相连、桥梁相接,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穿梭,愈发感觉山的巍峨、人的渺小。连绵起伏的山峦向着太阳的方向铺展开去,丝毫没有察觉这条从横断山区向四川盆地边缘延伸的高速,是那么的峭拔险峻。直到行过甘海子大桥,抬眼一望,才恍然大悟自己竟从云巅上转进谷底。

  曾经的记忆,在岁月的涤荡中早已模糊。命运的齿轮却领着我又一次踏上雅西,褪去奔赴远方的行色匆匆,悠然地体会云端高速的别样风光。

  翻越泥巴山隧道,雅西的魅力才徐徐展开。入隧洞前,乌云压顶、大雨瓢泼,雨刮器忙得快喘不过气儿。然而7分钟后穿出隧道,阳光挣脱云层的束缚,恣意地倾洒下道道光斑,湛蓝的天空也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像个顽皮的孩子,好一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沿着迂回盘旋的峡谷,一路向西。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就上升7.5米。如果不是沿途的指示牌,或许我又将与这座重量级工程——腊八斤特大桥擦肩而过。车行桥面,230米的落差让人如登极顶,巍峨磅礴之气迎面压来,远处山崖下升腾而起的炊烟轻岚,将雄浑与静谧在同一空间完美呈现。

  路上,我一直在寻找那座长得像云霄飞车的超长桥梁——甘海子特大桥。它算得上雅西地标,红色的钢结构在绿意盎然的群山间格外显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行谷底,桥却在头顶,像两只眼睛一样横亘在两座大山间的双螺旋隧道成为连接桥梁的唯一通道。穿出隧道,桥下的一切尽收眼底,犹如行走在云端。就在你抓紧脚趾、手心冒汗时,又一个隧道等着你,再穿出来又是另一番天地。

  要知道雅西高速走到这里,正好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要在12公里距离内爬升700多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常规操作已无法在这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季节性冰冻异常严重的环境下施展。在这深山峡谷、蜿蜒山路上,中国建设者们却拿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与智慧,跨越天险,一桥飞架,让天堑变通途。不然,一座全长1811米的超高桥梁怎能拿下4项世界第一呢?

  一路向西,天空遣散了所有云朵,只留下蓝澄澄的纯粹。逶迤起伏的群山一改险峻冷峭的面容,宛若娴静少女般自由地舒展着婀娜身姿。成群的牛羊悠闲地晒着日光浴,散落在河谷腹地的彝家村寨依偎着安宁河,云端天路将就此作别。车窗外,连绵不绝的高山平原一直延伸到云山深处。

  山的那边,是落入邛海的满天星火。

  寻味芒市

  如果不是家里老人在一次误打误撞的旅行中发现这个宜居的“宝藏”城市,我也不大可能会走进这座边陲小城。

  飞机即将降落。喜宝透过舷窗望着下面愈发清晰的城市好奇地问:“妈妈,芒市是不是因为全是芒果,所以叫芒市?”我还没来得及思索怎么回应,她又自问自答地解释道:“也有可能是住在城里的人都很忙,所以叫‘忙’市。”孩子冷不丁冒出来的童言童语,叫人忍俊不禁。舟车劳顿的疲惫也在笑声中散入渐行渐远的云彩,心里却满是期待与好奇。

  作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芒市历史悠久,古为“乘象国”“滇越”,是中国历史上较早通向世界的门户之一,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相传,释迦摩尼传教至此,看到这里晨曦出露、雄鸡啼鸣,一派祥和安宁,取名“勐焕”,意为黎明之城。以至于今天城中仍有许多以“勐焕”命名的佛塔、老街乃至食店。

  芒市的一天,从一碗冒着腾腾热气的饵丝开始。细长的饵丝在滚烫高汤的包裹下激发出软糯Q弹的特性,与厚薄均匀的牛肉“帽子”碰撞出爽滑劲道的口感,再依据个人口味加上十几种口味的火烧辣子、水腌菜、甜酱油,挤上柠檬汁,刮点山胡椒根香料碎屑,最后再添上饵丝的“灵魂伴侣”薄荷、紫苏,一碗充满仪式感的芒市早餐就大功告成。剩下的,就是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酣畅淋漓。

  这里世居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融合碰撞,幻化出各具特色的美食,稀豆粉粑粑、景颇鬼鸡、过手米线、舂菜、泡鲁达……目不暇接的地方小吃,让我和孩子徜徉在“逛吃逛吃”的节奏里难以自拔。

  行走在大街小巷,常会看到写着“撒撇”二字的招牌,细问才知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传统、最接地气,也是最普及的菜品。“撒撇”是傣语的音译,用汉语讲就叫“凉拌肉类”,是傣家人夏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虽然也叫凉菜,却和四川凉菜的麻辣鲜香不同,主打一个酸甜苦辣。本地人甘之如饴的“撒撇”,在异乡人的眼中却是十足的“黑暗料理”。

  “撒撇”美味与否,关键在那一碗蘸水。而最能体现傣家风味的,当属苦撒。选取上好的牛脊肉剔去牛筋、剁成肉泥,把韭菜切成细碎菜泥,再将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五加叶、香辣蓼草与肉泥韭菜按比例充分混合后,拌上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草果面、味精、盐,最后再浇上牛苦肠兑水煮涨过滤得到的苦水,充分拌匀后的撒坯料就做好了,再配上米线、牛肚、牛肝等,一碗风味地道的“撒撇”端上餐桌,久久无人敢下口。我壮着胆子试吃了一下,说不出的味道瞬间占据了整个口腔,苦辣的蘸料裹挟着韭菜辣椒的呛口,慢慢逼出野草混合着泥土的清香一股脑儿直抵头顶,酸爽刺激,令人记忆犹新。

  在景颇山寨,盘腿而坐,蕉叶为席、竹筒为杯、绿叶为碗、五指为筷,一场兼具野性与古朴的原始盛宴拉开大幕。山里的山茅野菜、农家的散养走地鸡、软香可口的遮放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普通食材,却在“舂、烤、煮、炸、剁、腌、拌”等各种烹饪手法的加持下呈现出独特的味觉体验。硕大的竹盘里一层层码放着大小不一的“绿包”,我们犹如开盲盒般逐一打开肥大的芭蕉叶:景颇鬼鸡、绿叶焖肉、竹筒烤鱼、凉拌鸡蛋、揉野菜、舂干巴……碧色的美食加上醇香的米酒,竟有些乐不思蜀的畅快。

  美食,让人邂逅一个江湖,融入一座城市,缩短一段距离。“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置身芒市的街头巷尾,尽情探寻地道美食带给味蕾的刺激与新奇,感受着“时光很慢、芒市不忙”的市井,惊叹着藏于味道之后人们愿耗功夫的朴拙。或许,正是这份快慢有度的人生智慧,让这座边陲小城的闲适生活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