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有了小摊小贩,就有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这不,小区门前通道两侧原本空旷的地段经过多方协调后变成了夜市。街灯初亮,就像一锅粥煮沸一般,散发出浓浓的市井气息,让身处在钢筋和水泥中的人们很远就能嗅到。
瞧,通道左侧的地面上有市政部门提前规划好的“回”字形摊位,坐满了小贩,大多是郊区来的农民,面前摆放着背篓、竹篮子,或是在地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那售卖的货物挨挨挤挤簇在一起、整整齐齐码成一堆,红黄蓝绿紫,尽是季节性的瓜果蔬菜。也有开着三轮车、小货车来的小贩,车一律按要求停在通道的外沿,他们吆喝销售的主要是当地不常种的水果和一些反季节的蔬菜。
通道右侧是当地社区修建的文化长廊,张贴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资料,文图并茂,常吸引过往的群众驻足观看。长廊下安放着椅子,供人们走累了休息之用,看看对面的菜市,摆摆龙门阵,自然是另一番惬意。通道对面,是一字排开的流动小吃车,奶茶冷饮、烧烤小吃,各种食物的香味弥漫交织在空气中,注定成为了舌尖上的诱惑。
晚饭后,定居在小区的居民三三两两不自觉就散步到了这里,他们中一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大多数也有着务农的经历,心中珍藏着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眠,刀耕火种的岁月,看着那些时令果蔬,就仿佛回到了田间地头,不时向摊位递上若有所思的目光。见到好奇的目光,摊贩总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若是停下脚步,卖水果的会切一块递上来让人免费品尝,卖菜的也会用地地道道的方言推介自家土里长出的好货。或许家中的冰箱已经填满,但在溜达一圈、货比三家后都会多多少少捎带一点回家,他们自己可是有双火眼金睛,看着眼前这些亲切熟悉又货真价实的东西,谁还能控制自己的购买欲呢?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已经很少用现金交易了,但依然有年龄大的农户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旁边的年轻商贩会主动递上二维码帮忙收款,然后从自家钱夹子里拿出现金给他们。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凡哪个卖菜的遇上零钱找不开的时候,旁边摊位就会适时地互相借钱、找钱,没有抱怨声,只有欢笑声。
高楼大厦让人与人之间疏远了距离,但在这小小的夜市,平常难以相见的乡下邻居兴许就碰头了,毫无防备,不需躲闪,难免有着“原来你也在这里”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相互握着手,摆谈着那些年和这些年各自的酸甜苦辣,走远的心又近了。一同而来的孩子睁着一双俏皮的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儿似地滴溜溜乱转,似懂非懂地看着几个人忽而高兴、忽而低沉的交流。过不了多久,就没法继续安分守己了,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梭着打探军情,不一会儿就到了流动小吃车前,吸引他们的当数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了。耐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大人只好答应他们的请求,掏出零钱或是拿着手机凑上摊贩提前悬挂的二维码,又是一顿买买买。
而在夜市不远处的广场上,那里簇拥着爱好跳广场舞的人们,有在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也有刚刚搬进城里的,毫无违和感,不管春夏秋冬,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热情洋溢、时尚动感,动作别扭又怎样,只要心里快活就行。此刻,自信和幸福在他们身上一览无遗,不经意间就会感染路过的你和我。
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摊位前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玩耍嬉笑声、熟悉和陌生面孔之间的相互问好声、广场舞队的音乐声,在小区面前汇聚成了喧嚣的一条河。这条河,烟火气十足,让城市有了温度,让生活有了宽度!
我期待这样的河流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