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于涛)为进一步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8月14日,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重庆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到2025年,为实现“一般病在区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
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区县至少办好1所区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有效承担区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到2025年底,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
《方案》指出,发挥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到2025年,100%的区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家以上区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设置全覆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中医馆”、30~50个“示范精品中医馆”;开展“中医阁”建设,完善中医药场地、中医药诊疗服务设施,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
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
实施“巴渝岐黄工程”,推进“优才、薪火、青苗、春雨”人才培养计划,依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开展基层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实现基层中医药人员轮训全覆盖。每个二级以上区县级中医医院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同时,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流动途径,推广“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县域内中医药人才流动机制。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岗位吸引力。
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方案》指出,将建成9个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发掘和推广一批独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区县建设1个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收集发掘当地有疗效、特色的中医药技术,整理并上报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提升培训、实训、实习能力,指导、规范、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培训:整理完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筛选,推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