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灯灯)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江军团队研究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可导致肾癌脂质沉积,从而影响肿瘤生长,并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研究成果于2023年8月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影响因子13.6。
据了解,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之一,肾透明细胞癌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总数的70%~75%。肾透明细胞癌最重要的特征是脂质沉积,因细胞浆内储存大量糖原及脂质,在标准病理染色中细胞浆呈透明状而得名。目前,脂质沉积的原因仍未明确。
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耐药等密切相关。鉴于“脂质沉积”和“表观遗传修饰”在肾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江军团队从表观遗传角度,揭示肾透明细胞癌脂质沉积的新机制。
此项实验中,团队采用CRISPR-Cas9文库筛选,揭示了肾癌脂质沉积的表观遗传新机制,发现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是导致VHL突变介导的肾透明细胞癌脂质沉积的重要原因。
随后,团队采用PDX模型、移植瘤、细胞系和组织芯片等技术,充分论证组蛋白去甲基化酶PHF8通过调控c-MYC/TEAD1/GLUL信号轴,进而影响肾癌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导致脂质沉积,最终影响肿瘤生长。
江军介绍,这项研究提出GLUL抑制剂MSO单药及联合依维莫司,可有效抑制肾癌脂质沉积和肿瘤生长,效果显著,为肾透明细胞癌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彭松和王硕、硕士研究生汪泽和唐朋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泌尿外科刘秋礼副教授和江军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美国费城骨科医学院张殿政教授和中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潘铁军教授为该研究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