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庆目前已有9条轨道交通路线实现“强冷”“弱冷”车厢全覆盖。 |
 |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站厅内的通风空调系统。见习记者 刘峰汛 摄 |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轨道交通成为现代城市居民便捷出行的主要方式。地铁是一种常见的轨道交通工具,深受广大居民欢迎。作为地铁站的“巨肺”,通风空调系统不仅能实现不同区域的变化控温,还能够保障乘车环境的安全性,给乘客带来舒适的乘车体验。
为乘车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主要分为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两种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地铁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温湿度、气流组织、气流速度压力变化以及噪声等因素均能满足人员生理及心理条件要求,同时满足设备正常运行需求。
通风空调系统是地铁车站设备系统中管路最多,占用面积最大的系统之一。根据使用场所、标准的不同可分为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而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也正是我们地铁站内的舒适来源,同时为车站公共区域、设备管理用房等提供必要的通风及空调作用。
总之,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功能庞大,不仅为乘客提供往返于地面至列车的过渡性舒适的环境,还保证了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环境。
此外,当火灾发生时,还可以进行合理的气流组织,及时排烟,诱导乘客疏散。
一些外部因素会影响地铁通风系统:
首先,由于深处地下,受外界天气变化影响较小,同时因为土壤热惰性作用,温度变化有所延迟。
其次,内扰源(热源、湿源和尘源)显著存在,列车、各种设备运行以及乘客本身都会释放大量的热,这会导致车站及隧道温升。
最后,列车的高速行驶会引起活塞风,对地铁内气流组织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分析多种外在及内在因素影响,车站通风空调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进而为站内乘客带来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让人舒适的过渡性温度控制
为了让乘客有一个相对舒适的候车环境,同时避免能源浪费,设计人员巧妙地采取了过渡性温度控制方法。
当乘客从温度较高的室外进入车站站厅时,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会让人极度不适,同时人们在站厅滞留时间较短,快速进站后就直达站台等候列车,因此将站厅温度控制在29℃。正是这微小的2~3℃室内外温差,才让人们在站厅内没有感到太热或太冷。
随后,乘客从站厅进入站台候车,身体对周边环境逐步适应,为了进一步让乘客有相对舒适的体验,此时将站台的温度降低1~2℃,达到27~28℃。虽然站厅和站台之间温度发生了变化,但是并不会感受到明显差异。
最后,乘客进入车厢,由于车厢内人员密集且人员停留时间较长,设计师再次将车内温度降低1~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给不同乘客提供差异化的体验,设计人员将前后车厢温度设置得不一样,乘客们可以自行选择。
节能降碳潜力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通风空调系统设置的复杂程度提升、节能性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现有地铁通风空调的绿色节能方面也更加重视。
而通风空调系统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提供舒适安全环境的同时,其能耗水平约占整个地铁车站用能的40%,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巨大。
在传统地铁设计中,车站内通风空调系统多按最不利工况进行设计,这就容易出现系统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在部分负荷下运行,导致“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发生。
结合运营场景需求的不同,设计师们将通风空调系统做了许多改进:
通过可调站台门的设置,实现在过渡季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达到新风引入与自然降温双重目标。
优化送风、排风系统,在适当工况下,利用单送或单排产生的站内风压,实现空气流动,降低设备运行能耗。
给地铁通风空调系统加装并不断升级智能大脑,即智能化节能控制系统,通过对环境、运行模式、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控制策略等诸多方面内容的整合,并将节能与运营进行融合,进一步实现提升地铁通风空调系统高效低耗的目的。通过一点一滴创新与优化,实现既满足乘车环境需求,又大大降低系统的能耗。
地铁通风空调系统是由多个设备及系统形成的体系,管理运行起来十分复杂,但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乘客对于站内舒适度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通风空调系统也在不断深耕绿色低碳领域,在设计中融合更多绿色技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