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听到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说话结巴、经常重复话语。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会自然恢复,只有少数孩子不能恢复甚至更加严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口吃。
正确认识口吃
口吃是一种言语流畅性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对口吃的定义是:“一种言语节奏的紊乱,即口吃者因为不自主地声音的重复、延长或中断无法表达清楚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
口吃平均人口发病率为1%,通常2.5~6岁的孩子多发,发生率约为5%。口吃的孩子可能在3岁时就开始表现出行为、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障碍,可能表现出自卑、焦虑等社会心理情绪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年龄增加变得越来越严重。
口吃的三种形成原因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找到造成口吃的确切原因,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生理因素
遗传学家研究发现,在口吃者家族中的患病率高达65%,口吃者一级亲属口吃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脑部结构功能异常
口吃的特征是双侧额下区、颊叶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等脑区灰质体积异常。与流利说话者相比,有口吃的孩子在左额叶下回和辅助运动区域的灰质体积变小,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口吃儿童言语运动和听觉区域脑结构的异常与辅助运动区的脑区存在关联,这对口吃的持续和恢复过程都有重要作用。
心理方面
在某些特定场合下,比如父母争吵、环境巨变等突然强烈的惊吓和刺激,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从而出现口吃行为。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言语流不流畅、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家庭成长环境如何等都会对口吃产生影响。
所以家长一定要尽早进行干预,防止儿童口吃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口吃的发生
放慢语速
孩子语速加快时,容易出现重复、拖音的现象,所以家长要提醒孩子说话稍微慢一点,但尽量不要说“慢慢说,放松点”之类的话,这种建议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让他们更紧张。
可以这样说“不要着急,我们有的是时间听你说话哦。”家长先将语速慢下来,这样孩子就有可能相应地放慢语速。
减少提问
如果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以提问为主,那么孩子可能会被问题卡住,导致口吃越来越严重。
但如果家长愿意改变交流方式,以陈述句为主,比如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父母用简短的句子描述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感受,不要让孩子感到你在给他做训练,孩子就会更加放松地与你交流。
随时随地表达
可以让孩子描述当下发生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诱导出孩子的流畅性言语,如果让孩子描述之前发生的事情,可能他需要想很长时间才能够组织出语言,不利于孩子的语言流畅性。
马上重复
当孩子发生口吃时,家长可以简单流畅地重复孩子刚刚说的话,但不引起孩子的注意。
这个方法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并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在认真地听自己讲话,可以让孩子放松愉快地交流。但这种技巧不能一直使用,一旦孩子消极抵抗或认为家长在嘲笑他们,需立即终止该方法。
多倾听和关注
大部分孩子在寻求关注时,可能会经常打断父母说话或干扰父母的活动,家长尽量不要批评孩子,可以耐心地与孩子解释,让他们稍微等一下,应当放下手中的事情后与孩子交流,回答孩子刚才的问题。
学会与孩子交流
与孩子们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评价性的单词,如“正确、错误、好、坏等”,而是用称赞性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我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说话很轻松,家长也能参与到孩子的谈话中。
学会自我调节
一部分家长可能在面临孩子口吃的时候会很焦虑,甚至会生气,对孩子大发脾气。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自我调节方面的自我转变可能对其自身的情绪调节、与孩子的互动以及解决孩子的行为管理和口吃的能力、信心都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上述方法仍不能缓解孩子口吃情况,家长们就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