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重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得者秦勇新作《大唐良相李吉甫》(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2023年6月),是一部以中唐时期著名宰相、政治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李吉甫为主角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敏锐的政治视角、精微的史学笔法和辩证的历史观,全方位展现李吉甫辅佐唐宪宗李纯铁腕削藩、统一国家,开创唐朝继贞观、开元之后“元和中兴”的丰功伟绩,多角度再现“安史之乱”之后中唐近百年的朝政局势和历史风雨,立体式还原李吉甫从太常博士、驾部员外郎、明州长史、忠州刺史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淮南节度使以及两度拜相的宦海浮沉,塑造了一位心系国家、襟怀民生、打击宦官、裁汰冗官、选贤任能、铁腕削藩的大唐良相。小说深度解密泾原兵变、永贞革新、西川叛乱、淮西谋独、牛李党争、长安暗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叙事宏大畅快,是一曲绚烂而悲壮的命运长歌。
好小说一要有好故事,不然不吸引人。二要有好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三是有好结构,在叙事艺术上有特色。四是有好语言,语感独特,流畅生动,表达准确。《大唐良相李吉甫》作了努力,四方面都比较成功。
营造一个好故事,是小说作家的必修课。虽然现在有很多小说在“去故事”化,在“散文化”,当然没错,这是小说发展中的探索。其实他们只是在淡化情节,而非完全的不要故事,排斥故事。格非在《小说的十字路口》中说:“那是小说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大唐良相李吉甫》有个诱人的故事核:如何去完成大唐的统一大业——削藩。这是该书诱使我读下去的最大原因。中唐时期,河北三藩幽州、成德、魏博拥兵自重,自立自代。人事、财政、军事都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是国中之国,任何中央执政者,都“是可忍,孰不可忍”。李吉甫两度为相,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完成统一大业,中兴大唐。他完成了吗?这个故事核充满了神秘感。最后他以生命作代价,为中唐统一做好了铺垫。
历史小说塑造形象,是比较难的。难的是:历史人物已有了固定的形象。比如李吉甫,历史书已给他“画像”“定格”——《旧唐书》《新唐书》均有记载。也就是说,要在大的事件上进行虚构,根本不可能。小说永远是虚构的艺术,而历史小说对虚构进行了限制。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秦勇的处理办法也是常规办法: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比如“牛李”之争,这是大事件,肯定不虚。但如何进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就要“小事不拘”,可以展开艺术想象。我认为在这点上,作者处理得有优点——不脱离事实的有限想象,但也有缺点,心理描写稍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物的形象塑造。
小说要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则是门艺术。《大唐良相李吉甫》在叙事艺术上,进行了一番探索。主要体现在“前叙”“补叙”的运用上。所谓前叙,就是把后面发生的事,提到前面讲。这样形成一种纵深,强化作品的深度。比如写李德裕,这肯定是后面的事,但提前了,才有父子为相,承续深化。
《大唐良相李吉甫》在补叙上,更有特色。处理得最好的先写削藩之战,这时李吉甫已逝,后补叙他为削藩所作的准备,务实、细致、坚定、自信,对李吉甫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烘云托月”,而是“点石成金”,非常巧妙。打破了历史书的线型叙事,突破了历史框架,对小说叙事艺术有拓展。
当然,李吉甫能流芳百世,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德和绩。
在德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本思想。在李吉甫任地方官尤其是在忠州担任刺史时,对民生的关怀。一是拓宽税源,发展盐茶业,减轻百姓负担。二是崇教兴匠。让老百姓能读上书,能看上病。三是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让老百姓吃饱饭。这是他的德——心有百姓,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官帽。在突出德行的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政绩。
在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努力完成国家统一,特别在他的策划和领导下,完成了最大的“立功”,是辅佐唐宪宗收复“谋独”的淮西。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秘不发丧——这是当时有独立倾向各藩镇的“常规做法”,上表朝廷其父病重,意在自领“留后”,世袭“淮西王”。李吉甫作为首相,坚决不同意。决定向淮西开战。817年10月15日,李愬实行“斩首行动”,亲率9000精骑雪夜突袭蔡州,生擒吴元济。中学课本中节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收复淮西,河北诸藩震慑不已,不得不在压力下相继归顺朝廷。这是大唐元和中兴的标志性事件。这既体现了李吉甫的能力、智慧,更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一个历史人物,有德有绩,才能让后人不忘。《大唐良相李吉甫》艺术地再现了李吉甫的德与绩,所以这本小说一面世,就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作者在叙事语言上,也努力做到雅俗共赏,尽量把精简的历史记载,转化成通俗的小说叙事。这点比《大唐廉相陆贽》有了明显的进步,值得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