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家,他带着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强烈的生态意识,以赤诚之心书写《鲸之殇》《与狼共度》《鹿之民》《屠海》等洋溢着生态意识的、对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几度掀起世界范围内生态保护的热潮。《屠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是一部记录人类肆虐海洋生命的报告文学,详尽地记录了自16世纪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间,沿科德角至拉布拉多北美大西洋海岸线一带海陆动物的大幅减少甚至灭绝的情况。原本这里是海洋生物的自然乐园,鱼、鲸、野牛、海豹、海象等不计其数的海陆生物在此栖息、繁衍,而因环境污染、人类战争、盗捕滥猎、消遣运动、渔业政策等因素,无数海陆动物被夺去生命,遭受着灭绝或濒危的命运。即便该书已出版多年,书中超越对破坏生态行为表象,深入最本质的伦理深层的批判,一如既往地提醒人们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
《鲸之殇》写下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头怀孕母鲸的悲惨故事,讲述一段人类屠戮鲸类的血腥历史;《鹿之民》是以他在哈德逊湾西部荒原地带的旅行为基础,完整记录一个古老族群的消亡过程;《与狼共度》则记录他亲身观察到的狼群生活细节,写就了一段人与狼之间的传奇故事;而《屠海》则以他的所见所察所思,逼视人类的残酷与自身伦理的狭隘以及可能造成的生态恶果。1945年,24岁的他从战争走出,乘船返家的途中,他目睹了自在喷水的抹香鲸、结群而游的蓝鲸和瓶鼻鲸、无边无际的海鸟,还有剑鱼、巨型水母、姥鲨等稀奇古怪的动物,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见到海豹猎人血腥屠杀,也清晰地感知到海豹、海鸟、龙虾、海豚等司空见惯的动物的数量明显下降,带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使命感,莫厄特深入野外进行调查,发现“并不只是大西洋滨海地区动物的消亡状况让人难以接受”,而据世界各地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的报告,除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减少几乎是普遍性问题,其中许多动物正在加速减少”。他一路行走、一路追寻、一路反思,在作品呈现出大地、海洋以及加拿大北部荒原上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唤起了人们对环境破坏、野生动物受到虐待和原住民所处困境等的关注,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
“在我们的时代,生命正在消失”,莫厄特在《屠海》后记中如此写道。人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但代价不应是对生物链的破坏,更不应引至物种的消亡。书中所揭示的海陆生物的现实令人感到震撼和悲哀,随着欧洲移民的进入和商业性捕杀的加剧,大海雀、极北杓鹬、旅鸽等已经灭绝,一些鲸种已不复存在,海象、北极熊、美洲狮等被夺去生命,曾经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种群一个接一个在数量上减少,乃至濒临灭绝。当然,如黑背海鸥、三趾鸥等野生动物,在经历过数量骤减后,数量明显恢复,可这种数量上的增加却显出黑色幽默的意味:“由于现代渔业对海洋生物大规模地、毫无节制地破坏,因此产生了过量的内脏和腐肉供它们食用。此外,海鸥在人类倾倒入海洋的大量垃圾中,也找到了不少食物。”而最值得反思、最令人悲哀的是有些捕猎者不愿意承认,甚至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恶。我们无法回避一组数据:近50年,全球野生动物减少三分之二,曾存活过的10亿到40亿种动植物和菌类,现在仅存2000万种。海陆生物数量的锐减正改变着生物多样性的有序结构,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破坏,并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禁在想,保护海陆动物的多样性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千万别等真正的末日来临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曾经我们明明有机会拯救这个地球。
《屠海》在警示我们,生态和生存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人类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永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