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三则筑梦苍穹中国工匠美丽南山和广生物白色救赎药引做一粒绿色的种子科技让人更安心
第07版:巴渝文学
上一版 下一版 
杂记三则
筑梦苍穹
中国工匠
美丽南山
和广生物
白色救赎
药引
做一粒绿色的种子
科技让人更安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6 月 0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人生

白色救赎

陈进

  刚拿到重庆作家陈泰湧著《白色救赎》(河北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这本书,感觉专业性很强,指向医学领域。素净封面上有个听诊器图案,金属部分是医生白大褂的那种白,而软软的管道部分是血液的那种红。线条随意一弯,勾勒出心形,左上边一个小小的灰色男士剪影,像外科医生的形象。“白色救赎”四个灰色大字分两组分立在书的左右上方,非常醒目。画面主体分明,让人猜想到的情节就是医生用听诊器倾听病人,也倾听自己。听诊器的两头都是人生,一边是医生,一边是病人,血液红就是人性的颜色。

  迫不及待打开书,算得上是一口气读完。书籍的医学专业性的确很强,有些专业术语。小说的背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中男主人公沈鲍鑫考上医科大学,接着是一波三折的工作等经历,好像就是我身边的某个亲戚或朋友,那么真实;而女主人公岑恺璐,日常的一袭白裙,不紧不慢的性格,鲜明且生动。

  小说情节扣人心弦、一波三折。主人公就是在人性的边缘或徘徊或行进。整个小说围绕沈鲍鑫和岑恺璐的爱情故事层次推进,作家陈泰湧给了两人一个特定的生长环境,他们都来自单亲家庭:一个是寒门高材生,一个是官家小女生。单亲家庭的两个孩子的校园恋爱情节倒是很普通,可就在他们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的时候,能改变主人公命运的关键人物以极端的方式自杀了;两个孩子就像空中飞翔的两个风筝,突然断了一根线,两人只能紧紧地倚靠在一起……生活,越来越艰难,沈鲍鑫奔波、遭遇误解、失业,四处谋生;岑恺璐精神疾病时好时坏,干双份的工作养家……

  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色。沈鲍鑫和岑恺璐算是抱团成长,在艰难的生活里,有来自物质的诱惑,也有精神的压力,他们守住了人性的尊严,以良知做事,以专业示人。岑恺璐的转变让人印象深刻。读书时,因为家境好,有父亲宠着,不谙世事,学习不好不坏,好像世界都与她无关,她只顾穿着一袭白裙,慢吞吞地在人群中自由来往,木讷讷的,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遭遇家庭和工作生活的一次变故后,她领养一个孩子,一个人挣钱养家,还主动钻研书本研究按摩,打了第二份工。她变了,变得那么努力,那么热爱生活。岑恺璐还让人喜欢的是,她一直做的自己,出走半生,依然是那个一袭白裙的姑娘,素雅、沉静,不染嚣尘。

  小说中鲍芳这个人物。她总是快言快语,特能吃苦耐劳,对儿子的成长特别上心。儿子回家了,她到市场上买鱼的时候挑挑这条,看看那条,总想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大的鱼。她辛辛苦苦省出来的两万元积蓄,可以毫无保留地交给儿子去当工作活动经费。在她得知自己生大病以后特别让人揪心,沈鲍鑫要带精神病复发的岑恺璐四处求医,她独自在家,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她奔走于各个商铺,将自己葬礼时要用的那些物料价格和订购电话用一个小本子仔仔细细记录下来……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在为儿子考虑减少麻烦,可是却没能等到儿子的归来。

  小说里还有岑竹衫的形象也令人动容,他对家的那种深沉的爱感人至深,在小说的终章里“一生为了妻,一死为了女”的两句话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心里装满了爱,他才有勇气选择决然地离开世界。读者最后了解到的岑竹衫,是一个爱惜名声胜过爱惜生命的男人:做人有尊严,做事有底线。沈鲍鑫和岑恺璐在他离去后的艰难岁月里还能保持正念,守住底线,离不开他的指引。

  喜欢文中一些关于生死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引人咀嚼,又发人深省。比如:“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喜欢这些句子,在读完小说后,不仅记住了故事的情节,还对生命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思考。书已经读完,该走出故事了,文章结尾的一句话说得好:“遗忘比记忆更重要,可以腾出空间,可以迎接未来。”这是文中人物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心声,更是传给万千读者好好生活的密码。合上书,再看一眼封面那个听诊器图片,鲜红的血液更加醒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