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尤其对于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来讲,偶尔回想过去的生活在所难免,哪怕是听到一首老歌也会回味半天,给自己当下的生活添加一份别样的情致。若有时间的话,把自己所经历的、所思考的点点滴滴拾起来,串联成篇,便存储了一份闲情逸致,也许还会有温暖、感动和感慨。
书信与微信
身处新时代,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现代人的时间仿佛长了翅膀,脚底安了飞轮,工作生活节奏快如奔跑。如果是出生在新时代、成长在新时代的人,他们没有经历过曾经的“慢”,似乎一出生就长出了“翅膀”,把“快”当成了理所当然。
有一天,我无意间翻到了以前一位朋友给我的来信,打开信封,抽出信笺,留存的墨香扑面而来,还是那么沁人心脾。重读信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浮躁的心情渐渐安宁下来。曾记得,彼时的信件在时空中漫游,等待的日子让人焦渴,总是埋怨邮车跑得太慢。收到来信,拆封捧读,字字句句便直入心窝,如沐春风,如饮甘醇。
想想也是,人与人之间相隔甚远,看不见彼此的音容笑貌,一封书信便显得弥足珍贵,透过只言片语去猜想对方此刻的情绪、心境,反复读,反复看,恨不得把每个字都揉烂、嚼烂,吞进肚子里,装在心底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牵肠挂肚啊!老实说,那种无法言说的挂念、想念和思念,让人今天回想起来还感慨万端。
如今,智能手机是生活必备。想给亲人、朋友说点什么,不方便电话或视频时,只要点出微信,滑动手指,输入想法,按下“发送”键,不论对方近在咫尺,还是远隔重洋,瞬间便能抵达,这是何等的神速!不过,正因为它的神速,随时想说就说,想看就看,便导致很多话都不过脑子,也不会过心,已经没有人再去“嚼烂”那些文字了,这似乎又少了某种情趣。
书信有书写人的笔迹,情感落于笔尖和信笺,信件仍靠邮政系统或快递公司投送。微信用手机号码辨识,把指尖当笔、屏幕作纸,依靠电波传送,收信人点阅便是收悉。两者功用相同,只是过程不同罢了。可当下有的人却在嘲笑还在用笔写信的人“老土”,我以为这是没有道理的。正如一座城市古朴与时尚并存、一个人散步与快走相给合一样,并不影响其观景和最终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书信和微信可以并行,没必要在意孰优孰劣,喜欢用哪种方式,那是选择人的事,与别人无关。可在通信发达的今天,手写书信的人越来越少,已渐渐成为上了点年纪的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微笑
微笑是什么?微笑是良药,可以治愈一切;在爱情故事里,微笑是心动,可以催生情愫,就是“那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因为微笑而爱,因为爱而微笑,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给我讲了一段他的情感经历。其情状有点像写诗或者写小说,“微笑”成了“诗眼”或“小说眼”。可以说,在他的这段情感经历中,“微笑”贯穿始终,成为最动人的亮点。
他说,上天无意间安排他们从陌生到相识。她出现在他面前时,身穿绿色的衣衫,面带浅浅的微笑,有着春天般的美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他被绿色感染,沉寂的生命泛起了涟漪;他为微笑着迷,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份温馨的念想。第一次见她微笑,便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某道机关,有些东西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出,想阻挡都不可能。
是的,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她的微笑。他们在《目送》和《持续做一个深情的人》里交流,心与心的距离开始拉近。最是那离别的一年里,他透过窗子看不到她身影,牵挂变成了微信里的文字,每天向远方的她,传递怦然心动的电波。
他知道,她已在他血液里流淌。而他却十分忐忑,思考他是否也住进了她的心里,好像又没有答案。此刻坠入情网的他,变得胆小如鼠,常常因为害怕失败失去表白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是需要冲动的,需要不管不顾的勇气。终于有一天,他怯怯地向她表白,一句直抵心窝的回答,驱散了心头的迷雾。他记住了那一瞬间,她的微笑伴着阳光,在他心中幻化成一座含情脉脉的雕塑,上面镌刻着她的心语,让他时时感到幸福和快乐。
他如出狱的囚犯,拥有了阳光和自由,唯恐失去。因为彼此太在乎,常常因误会而拌嘴,甚至欲相忘于江湖。可系牢的情绳哪能说断就断,彼此又为无意间的伤害而懊悔。他深知,爱情之路如天梯,唯有真诚、执着、笃定,彼此以微笑凝视,携手前行才会倍增动力。“希望她笑容满面,那才是我最想看到的美丽云彩。”他充满深情地说。
我在想啊,在爱情故事里,微笑传递着彼此心悦的信息,绝对胜过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
老家刨猪汤
不知从何时兴起的乡村刨猪汤习俗,在寒冬腊月里洋溢着年味,盖过了冰雨雪冻的冷峻。把邻居和亲朋好友请来“搓”一顿,图的是增进感情,浓郁迎春氛围。很多视频博主,现场直播过吃刨猪汤的盛况,让人直流口水,让人直念乡村的好。
往往到了腊月间,主人家便吆喝起来,满脸的欢天喜地,风风火火请来屠夫宰杀过年猪,现场没人觉得屠夫如刽子手般残忍,人人都觉得杀猪吃肉天经地义。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丛林法则,不能武断地判定这是弱肉强食,在汉族人眼里,先人驯养野猪来强肌壮骨,乃是生猪存世的意义。
置办刨猪汤是有讲究的,不能敷衍了事,丢了主人家的面子,惹得人说小气抠门,要大大方方才行。七大碗八大碟必须一应俱全,粉蒸肉、回锅肉、炒猪肝、滑肉面块以及地道的压桌菜“血旺汤”必不可少,有的恨不得把整头猪都搬上桌来。过上红火日子的主人家会格外用心,多加几道拿手好菜,那热气腾腾的豆腐鱼一上桌,众人便会异口同声喊出:“年年有余!”
大多数城里人根都在乡村,吃刨猪汤的习俗已植入血脉,每每到了寒冬腊月,尤其到了年根下,心头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回乡下吃刨猪汤,这或许就是人们容易滋生乡愁的原因吧!接到二哥的电话,我丝毫没有犹豫,立即驱车赶回老家吃刨猪汤,那些扑面而来的迎春音符,在院坝里欢跳的孩子们笑脸上跳跃,在云集的亲友们舌尖上舞动。
酒足饭饱后,我穿过漫天雪花,触摸到春之萌动,仿佛看见春姑娘朝我款款而来。我知道,新年的大门即将在乡村大地上徐徐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