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市畜科院)获得国内首个无菌级(猪)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菌猪”,将规范用于实验动物繁育和特殊病人膳食产品开发、婴幼儿奶粉评价、早产儿疾病研究等。
此前,重庆市畜科院成功培育的中国首个全人源抗体小鼠,同样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种小鼠可替代人类研发特定的抗体药物,能应用于肿瘤、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临床治疗,为我国全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源头创新带来新的契机。
通常,人们总说没吃过猪肉难到还没见过猪跑吗?显得自信满满。可你见过“无菌猪”吗?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压根没听说过“无菌猪”,更不用说见其真容了。所谓“无菌猪”,是一种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特殊模型动物,它本身不含任何微生物,可以把研究过程中细菌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扰降到最低,可用于医学、生物学、畜牧、食品、环境等诸多领域。
业内公认,“无菌猪”培养的难点在于为猪崽提供无菌的生长环境和采用无菌化的培养技术。以前“无菌猪”培育的核心关键技术只掌握在美国、韩国等少数国家手中,我国要开展相关研究,只能向国外公司支付高昂的服务费,这意味着总是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总是让人感到憋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
如何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何才能扬眉吐气?这需要中国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主动站出来,担负起自身责任和使命,以非凡的努力攻克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重庆市畜科院的科研团队及时站了出来。
早在2017年重庆市畜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就成功突破“无菌猪”培育的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国内的“无菌猪”繁育平台,在国内首次成功培育“无菌猪”,终结了国外在“无菌猪”技术上长时间的垄断。目前,通过技术的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培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菌猪”存活率在80%以上,每年可提供300头“无菌猪”。
从中,我们看到了重庆市畜科院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看到了他们深耕技术的坚持和自信,看到了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限风光,看到了“无菌猪”研究成果在医学、生物学、畜牧、食品、环境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价值。当前,重庆市畜科院通过“无菌猪”培育与转化应用平台,已先后和30多家单位开展合作,进行免疫缺陷猪的饲养、检测试剂盒开发、肠道微生物与消化吸收及肠道创伤修复的调控作用等科学研究,可以说前景无限。
用相关专家的话说,“无菌猪”其身体里没有任何微生物,能为科研人员研究微生物与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独特的平台,能为畜牧、生物医药等大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撑。
同样,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攻关,重庆市畜科院科研团队创新技术方法,培育出全人源抗体小鼠,这项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源头创新保障,打破我国抗体药物以仿制为主,核心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可喜可贺。
为加快全人源抗体小鼠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重庆市畜科院还专门成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多家国内外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洽谈合作,并授权中、美、韩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开展数十个抗体药物的开发,无疑对促进我国抗体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有险阻,攻坚不畏难。我们相信,只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紧盯新领域新赛道,以永不懈怠的跨越精神,坚持在科研的道路上攀登前行、探索进取,重庆市畜科院科研团队就能征服一座座山峰,打破一个个技术垄断,创造一个个科研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