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花卉产业为乡村振兴添香增色乡村振兴“动力竹”富民产业“节节高”黔江区金溪镇:蔬菜基地管护忙 村民增收有保障万盛经开区油菜试验田开出“科技花”忠县:农耕文化体验热 亲子农场“闹”翻天酉阳县提高土地利用率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江津区推进“花椒科技小院”建设 为花椒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毛豆种植技术科学有险阻 攻坚不畏难
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大足:花卉产业为乡村振兴添香增色
乡村振兴“动力竹”富民产业“节节高”
黔江区金溪镇:蔬菜基地管护忙 村民增收有保障
万盛经开区油菜试验田开出“科技花”
忠县:农耕文化体验热 亲子农场“闹”翻天
酉阳县提高土地利用率 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江津区推进“花椒科技小院”建设 为花椒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毛豆种植技术
科学有险阻 攻坚不畏难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4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动力竹”富民产业“节节高”
荣昌区双河街道麻竹产业创新发展记
何文杰

  近日,笔者走进双河街道许家沟社区的麻竹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麻竹舒展着绿意,郁郁葱葱。新生的竹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窝、移栽、培土……趁着晴好天气,村民肖玉亮正与其他村民移栽麻竹幼苗,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在这里一个月可以挣近7000元,效益高又离家近,我非常满足。”说起在基地上班,肖玉亮满脸喜悦,她告诉笔者,去年8月她开始到基地务工,年底就到手2万多元,比之前在家务农收入翻了几番,这让她今年干劲更足。

  几公里外的排山坳社区麻竹林里,基地技术人员王代能正指导农户毛玉彬,开展修枝、清除杂草枯叶等麻竹管护工作。

  “这些枯叶要堆放在麻竹底部,既可以保湿又可以为其提供天然肥料。”王代能一边介绍,一边进行现场示范。

  毛玉彬边看边学,不一会儿就掌握了基本管护要领,“今年第一次种植麻竹,没有经验,幸好有基地安排的老师耐心指导,让我学会不少种植技术,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种植麻竹的信心。”

  毛玉彬是一名返乡创业的“80后”,去年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与麻竹种植基地签订分包合同,不仅能获得种植技术指导,还有基地统一收购麻竹产品,解决销售后顾之忧。

  肖玉亮和毛玉彬的获得感,源于双河街道引进重庆市荣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的“土地流转—社区共管—队长直管—村民分包”的麻竹产业发展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之下,从当地农户手中以租赁方式取得1万多亩麻竹林地经营权,按照“笋叶两用林”的标准改造竹林,随后将改造好的林地免费分片区承包给农户,并对其生产的竹叶、竹笋,分别以每吨2800元和1000元进行统一收购。同时在符合相关规定前提下,参照城镇居民标准为分包农户提供五险保障。

  麻竹有人种植,管理也得跟上。为此,双河街道推出了社区共管和队长直管的管理形式。

  社区共管即公司与村(社区)达成合作管理共识,由村(社区)为公司提供修路、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生产服务;而队长直管则是启用生产队长直接管理分包农户,让农户执行公司要求的麻竹管护、采摘等生产技术要求,并详细记录每名分包户的日常工作内容,队长则按照公司管理效果考核享受对应的固定管理收入和绩效考核收入。

  这种模式最大益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解决此前麻竹林地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单一、管理制度不规范、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效能低下等问题,实现辖区麻竹林地“化零为整”的目标,促成了‘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利益联结体。另一方面,通过“串联”或培养的方式壮大分散的小农,使其成为兼具规模性、专业性、竞争性、职业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通过“并联”的方式克服传统小农户固有的弱质性,以党建引领推动农户积极参与农民合作社,实现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专业化、联合化生产经营服务综合体,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N”的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建设。

  据了解,双河街道已在土地流转、生产、加工、管理、市场销售、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产业闭环。据数据显示,自去年启动该模式以来,带动200多名农户就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今年预计公司将产竹叶0.6万吨、竹笋1.2万吨、竹材2.5万吨,产值将达7000多万元,每名农户可增收5万多元。

  下一步,双河街道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麻竹种植规模至3万多亩,带动上千户农户加入。同时,不断完善麻竹发展机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把麻竹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