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机盎然的3月,重庆抢先机、开新局,瞄准“人才红利”,主动“出圈”——“引才专列”奔赴千里揽才,短短月余,足迹遍布北京、西安、哈尔滨、长春、成都等8省市20所高校。
4月3日,来自市人力社保局的统计显示,2023年“百万英才兴重庆”全国重点高校(春季)巡回引才活动意向性引进人才6509名,其中博士652名、硕士3543名、本科2314名。
一辆“一站直达”的专列
“快看,寝室楼下在办引才活动,听说来的都是重庆的好单位,我们下楼看看!”3月30日,西南交通大学的李同学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忍不住召唤室友。
这场活动正是2023年“百万英才兴重庆”全国重点高校(春季)巡回引才活动之一。3月29—31日,该活动走进四川,在3天时间内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专场,吸引了3000余人入场求职,1180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求职意向。
为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零距离”沟通,市人力社保局引才活动现场设在了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宿舍楼下。现场还设置政策咨询区,为2023届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简历修改、引才政策咨询等服务,全方位、多维度进行就业“一条龙”保障。
据介绍,自2023年“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启动以来,重庆抢抓高校春招季,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全国重点高校(春季)巡回引才活动,先后组织单位赴湖南、云南、北京、陕西、黑龙江、吉林、四川等8省市20所重点高校举办专场活动及双选会,向高校学子宣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人才政策及人才服务、科技创新平台。
一辆“诚意满满”的专列
紧扣城市需要引才,是这次活动的出发点。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为吸引人才来渝就业发展,本次重点高校巡回引才系列活动对报名单位进行了优选,共组织1158家(次)用人单位分批赴外引才。
记者注意到,这些用人单位中,既有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和知名民企,又有重庆医科大学、金凤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芯云凌(重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外企。
为招揽优秀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带着满满诚意踏上这趟“引才专列”,期待与人才共享未来重庆发展红利——
比如,重庆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岗,引进的人才可享受35万元—200万元安家费补助,最高给予科研启动费100万元,针对紧缺人才还可一事一议。
又如,重庆理工大学两江人工智能学院为招揽计算机类和控制类专业人才,开出了最高135万元的诱人年薪。
再如,重庆医科大学给予紧缺型科研人才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福利。此外,晋升通道、职称评审、子女教育等福利也面面俱到。
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次,用人单位总计收到简历1.5万余份。
一辆“魅力十足”的专列
在3月16日上午的清华大学专场活动现场,用人单位还未到齐,就已经有同学进场等候了。
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Mukami仔细翻阅着活动手册,了解重庆最新人才政策与现场岗位信息。
“我去过好几次重庆,感受到重庆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潜力巨大,我很愿意去重庆发展。”Mukami告诉记者,重庆整个大环境较好,有许多朝阳行业,尤其是汽车、装备制造、半导体等产业发展突出,符合自己的就业需求,希望未来能到重庆大展拳脚,投身于重庆的经济建设中。
除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前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也是众多人才看好重庆的主要因素。
“我来重庆,就是看好重庆的发展机遇。”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工学硕士卢雅新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央重大战略,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又拥有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多个国家战略支撑,形成优势叠加。
“川渝一家亲,很多四川学子把来渝就业创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近期,《2023年度成渝双核人社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发布,明确了将围绕人才、就业等方面开展28项重点工作,完善成渝双核人社合作工作机制,合力构建双核人社公共服务,形成人才引进、英才服务同频共振新格局。
一辆“双向奔赴”的专列
专列载回“千里马”,如何才能留得住?
“不断优化政策与服务,是我市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重庆以人才服务为引才工作抓手,相继出台《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重庆英才“渝快办”实施方案》《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方案》,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服务功能,已将服务事项拓展至69项,涵盖了职业发展、住房、就医、就业、财税金融支持、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诸多方面,累计发放英才卡13685张,全市“专员+联络员”队伍达到4003人,打通人才公共服务“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事业支持。
如今,全国高校巡回引才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重庆的“引才专列”不会停止。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重庆将继续围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品牌,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赴全国重点地区及高校招才引智,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