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穿行于沙漠中的双峰驼。邓根珠 摄 |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提起沙漠,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骆驼;说到骆驼,丝绸之路是个永恒的话题。
从古都长安到昔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漫漫7100公里的古丝路,沿途要穿越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内的多个沙漠地带,古代的商贾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骆驼。骆驼分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双峰驼两个高高隆起的驼峰之间形成“马鞍”,可牢牢固定住180千克重的货物,偶蹄胼胝能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在荒漠上疾步行走,如履平地。于是,商队牵上驮着丝绸、瓷器、茶叶等物的双峰驼,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踏上了“全球化”的旅程,“沙漠之舟”也就成了骆驼的代名词。
骆驼的忍饥耐渴能力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一连几天不吃不喝也没事,这种偶蹄目草食动物自有“绝招”,能将体内的食物和水进行“循环利用”。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植被稀少,偶有植物也大多带刺,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应对极端气候演化出的一种生存策略。沙漠植物会尽力让叶子变小,甚至是变成刺,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分蒸腾,把大量的水和丰富的营养物质,贮存在肥厚的肉质茎里。
可骆驼不怕刺,它们的口腔构造很“奇葩”,上唇中裂像兔唇,齿缘突起像锯齿,口腔内还有一层厚厚的“鳞片”,根本不怕植物的刺。什么仙人掌、仙人球,猫头刺、骆驼刺,通通不在话下,照样吃进肚子里。荒漠环境极其恶劣,挑食就会饿死,骆驼特殊的口腔构造,是恶劣环境“逼出来”的。莽莽大漠,错过任何一处绿洲或水源,这种“舟”就有可能“翻船”,跟商旅们一同葬身沙海,古丝路上何其险!
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上,取代骆驼的是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0多个国家近200个城市,戈壁飞沙再也不是远行的障碍。骆驼完成了“舟”的使命,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峰野生双峰驼,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极危加以保护。这800多峰野生双峰驼,其中我国境内约500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和甘肃等地的干旱荒漠,它们在默默地向人们讲诉着古丝路上的往事和新丝路上的中国故事。
三角梅
在植物界,一般是绿叶衬红花,但有的绿叶也会“抢戏”,三角梅亦然。三角梅顶生枝端的纸质苞片很艳丽,容易使人看走眼,误以为它是花。可专家不会看走眼,华南国家植物园(原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就明确把三角梅归为观叶植物。
三角梅的花很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你所看见的三角梅的“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花,而是它的苞片。苞片是一种变态叶,是一种跟花序有关的叶片。三角梅苞片3枚,每枚苞片内长着一朵筒形两性花,即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正是“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
虽是雌雄同株两性花,但三角梅不会选择自花授粉,自交的后果很严重,无异于自杀。三角梅会借助自然风和虫媒来实现异花授粉,整个过程严丝合缝,轻易看不出。杂种优势不仅能让后代更强健,也使得品种更丰富,“花样”更多。已注册的三角梅就超过250个品种,光红色苞片的就有深红、珊红、橙红等各式各样,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人工栽培三角梅以无性繁殖为主,不需授粉也能产生下一代,省去胚胎发育、遗传信息重组等“麻烦事”。三角梅属木质藤本状灌木,枝条韧性好,最适合压条。压条应选择健壮的枝条来“开刀”,直接把伤口埋入土里,压实,浇足定根水,不出一个月就能生根。无性繁殖的子代,其遗传物质与亲代完全相同,但这是相对的;体细胞在外界条件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异,这是绝对的。
三角梅大多有刺,这是它们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利剑”,用来抵御“侵略者”。这种原产于巴西的紫茉莉科常绿灌木怕冷不怕热,只要给足光照和温度,一年中就有半年处在盛花期,甚至整年都开花——其实是观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