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州区通过“数字+农业”的新模式,探索出农业的无限可能。依托“云上课堂”“智慧育秧”“机器代人”等多个项目,让万州区的农业更智慧,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让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云上课堂”提智
万州区依托中国农技推广App、渝农云等信息平台,录制农作物种植与管护教程36节,开展春耕备耕“网上问诊”1.67万次,线上推送各类农业科技资料1000余份,推广新技术和新模式12项,帮助种植户解决疑难问题10万余个。
自2019年以来,万州区农广校开展高素质农民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试点,不断探索三农教育网络培训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培训,让培训内容的选择和范围更广、更实用,还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让时间安排更灵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学予盾,同时,线下所授的课程也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再次学习。
“去年,为了确保农民、农技人员的培训需求,万州区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和线上教学,确保了培训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万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期在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中通过网络直播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更是扩大了受众面,点击量达7.3万人次。
“智慧育秧”提效
目前,万州区智慧育秧工厂有7个,带动集中育秧2万亩,落实中稻面积46.5万亩。水稻智能化育秧是万州区今年新开发的“智慧农业”新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终端控制程序,将水稻育秧过程的各种农艺参数进行自动调节与控制,实现以暗化处理出苗全程参数标准化、规范化。“目前数据显示,全区播栽小春粮油作物面积45.4万亩、同比增长2.7%,油菜播栽面积12万亩、同比增长10.8%。”万州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万州区水稻工厂化育秧车间,几位农民正忙着把营养土装入育秧机,通过自动装盘、自动喷水、自动播种、自动盖土等工序,进入高温高湿的暗室内等待出芽,一盘谷种从摆盘到出盘,整个流程不超过1分钟。
传统的育秧方式,不论是旱育秧还是地膜育秧,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以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温室培育,水、光、温度都是自动控制,是一项新兴的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的成本比传统育秧低20%以上,成秧率高达90%以上。
据农技人员介绍,以前的大田育秧一般需要25~30天,现在通过机械化育秧加上暗室处理,只需要8~12天的时间,并且育的秧苗很整齐,成秧率非常高,工厂化育秧节省了很多劳动力。
“叠盘暗室育秧技术生产的秧苗非常均匀、规范,后期管护成本低,而且特别适合机插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万州区农业技术与机械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段时间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叠盘暗室育秧技术的推广,真正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今年万州区预计播种水稻47万亩,目前已经完成了90%左右的育秧,为全年水稻播种打下了坚实基础。
“机器代人”提速
发展智能农业装备,是提质提效的方法之一。目前,万州区配备农用无人机26台,使用无人机进行植播、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飞防作业面积达3.2万亩,较传统管护成本降低20%,亩均产值提高5%。
但是,由于万州区产业类型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万州区智能农业装备在有人驾驶大中型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应用较少,应用范围仅限于作业面积自动监测和运动轨迹跟踪。能够实现自主决策、自动规划作业路线的无人或有人耕作和收获机械尚未在万州区内得到应用。
万州区内智能农业装备应用比较广泛,成熟的是植保无人机。全区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6台,其中近3年新增25台,主要分配在柑橘果园业主和水稻种植大户中,大量用于柑橘果园、水稻等农作物喷药植保作业,少量用于施肥和播种作业。
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万州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配备高精度雷达,配合GPS等卫星导航信号,能够实现智能规划作业路线、自主避障等智能化操作。农民也能非常容易上手,只需简单设置作业参数,即可在大田、梯田、果园等多种作业场景下实现全自主作业,劳动强度较传统作业方式大大减小。”
速度快,效率高。据了解,全区载重最大的是大疆T30植保无人机,在用于喷药作业时载重最大30千克,用于施肥或播种时可载重40千克。植保作业时,平原地区载重30千克的植保无人机每小时最大作业面积可达240亩。万州区因地处丘陵山区,地块零碎,航空条件有限,每小时喷药作业面积在20~50亩不等。相比之下,人工喷药面积每天不足5亩。据了解,植保无人机用于水稻播种时2分钟即可完成1亩水稻田播种作业,而机械播种、人工撤播等其他播种方式则每亩至少需要10分钟以上。
同样植保无人机喷药作业时全程遥控或自主作业,作业人员接触农药概率小,能有效避免农药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接下来,万州区将通过“云上课堂”“智慧育秧”“机器代人”等农业新模式,把智慧农业送到千家万户,不断提升万州区发展速度,让新技术服务于人、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