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暖花开,乡村田间地头的桑树便长得枝繁叶茂,肥厚的桑叶层层叠叠,叶儿嫩得似乎会滴出水来。此时,农家便开始养蚕。
蚕儿喜欢吃肥厚鲜嫩的桑叶,才长得又快又壮。要想养好蚕,首先就得把桑树种养好,有足够的好桑叶才行。要想桑树的桑叶质量好,头年冬季就要给桑树修枝。第二年,桑树的新桑叶才能长得又厚又嫩,水分和营养都很丰盛。
农家养蚕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只能养一次蚕。春秋温度适宜,蚕儿最好养,不易生病,产量又高。夏天温度过高,冬天太寒冷,桑树上的叶子又老又硬,蚕儿吃了容易生病,养蚕的数量就少些,蚕茧产量就较低。
待桑树长出鲜嫩桑叶,农家便到镇蚕桑站买回春季蚕种,那黑黢黢的蚕卵密密实实附在一张厚纸上。第二天,蚕蛋就开始孵化,三四天左右就全部孵出。刚破壳而出的蚕儿细如发丝,按孵出时间不同而分开喂养。否则,因进眠时间不一致,就会耽误喂养未进眠的蚕儿。
三四天后,幼蚕停止吃食身体发亮,就进入第一次休眠期,称为“进眠”。一天一夜后,褪去第一层皮,称为“出眠”。出眠后的蚕儿又开始吃桑叶了。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以后,蚕儿渐渐长大,簸箕内就显得有些拥挤,就要为蚕儿分盖,把蚕儿从一个簸箕分散到另一个簸箕喂养。
蚕儿吃食时,在密实的桑叶中,伸出可爱的小嘴,沿着叶子边缘,把桑叶咬出一个个小缺口,传出如春雨般动听的“沙沙”声。不一会,原本被桑叶盖住的蚕簸中,便冒出一个个细细的小脑袋。经过一个月左右悉心喂养,蚕儿进出眠要反复四次。出过四眠后的蚕儿,就进入最旺盛的生长期,逐渐长得又白又胖,吃食量大大增加,喜欢吃老一点的桑叶。
蚕儿特别脆弱娇气,对水分很敏感,若是吃了沾有热气或水分过多的桑叶就会得病死亡。要把摘回来的桑叶,摊在空簸箕里,把水晾干之后才能喂食。
喂养中,每天还要清理一次蚕沙(粪便),把蚕儿移到另外一个干净簸箕(称为翻盖)里,倒去原簸箕里的蚕沙后,又移动另外簸箕的蚕儿到这个簸箕,再铺上厚厚的一层桑叶,如此循环反复,直到全部翻盖完毕。翻盖时,还得往蚕儿身上吹几口高度白酒,再均匀地撒上一层生石灰,用于消毒杀菌,防止蚕儿感染生病。奇怪的是,看似娇弱的蚕儿,不但不惧浓烈的白酒和呛人的石灰,反而分外喜欢它们。
蚕儿还怕热气。夏天温度很高,桑叶采摘回家后,把背篓里冒着热气的桑叶,轻轻铺放在簸箕里,再把清水均匀地喷洒在桑叶上退温散热,待桑叶水分干掉,就可以喂蚕了。而冬天或雨天气候温和,摘回的桑叶水分较多又没有热气,则不需要喷水,把桑叶放在簸箕里晾干就可喂食。
养蚕要有蚕架,可以请木匠用木头做成,或可用竹子横竖交叉绑成。蚕架按需要做成多层,每层能放四五个簸箕。出了四眠的蚕儿,雪白肥胖的身子好似绣着文身,圆圆的头上出现像老虎额头一样的皱纹。此时,蚕儿吃食很快,它们张开小嘴巴不停地快速翻动,厚厚的一层桑叶,不一会就被吃得只剩下叶柄和经脉。
蚕儿出四眠后,农家就开始扎制供蚕儿结茧的草笼。大人到竹林把又高又大的竹子砍下来,剃掉多余的枝丫和竹尖,用弯刀破成四块,再划成青黄两层篾片。小孩则把晒干的麦草梳理掉叶子,割成七八寸长短的节,整齐地码放在箩篼里。
扎制草笼时,大人们把两片篾条两头打上结,一头套在柱头上,另一头穿上筷子让孩童双手握着,不停地翻转,把篾条扭成麻花状。大人把割好的麦秸,放进孩童不停翻转的篾片里,随着两片篾条逐渐扭紧,扎制成向四方均匀伸展的草笼。草笼全部扎好后,一圈一圈地盘起来,放到空簸箕里待用。
蚕儿出四眠六七天后,逐渐变得通身发亮,就成为“亮蚕”,被放到小簸箕里,喷上几口高度白酒,再放到草笼上吐丝结茧。待蚕儿全部被捉上草笼结茧后,养蚕就告一段落。
三天后,草笼里便开始结满一簇簇雪白的蚕茧。五天左右,蚕儿在茧子中,最后一次脱皮化蛹。再过大约七天后,蛹化为蛾,破茧而出。雌蛾出茧后,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的雌蛾在几个小时内,大约产下五百个蚕卵,然后慢慢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