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亚型XBB引发的感染病例在一些国家有上升趋势,引发各方关注。有网友称上海已出现XBB1.5病例,感染之后,会无意识地腹泻,因而呼吁大家囤点蒙脱石散、整肠生、诺氟沙星。不少相关药物一度脱销。XBB是什么?真的有必要囤积止泻药物吗?XBB毒株再感染风险会增加吗?
XBB是什么
XBB是新冠变异毒株BA.2.10.1和BA.2.75的重组毒株,于去年8月在印度被首次发现。它和此前流行的BA.5.2、BF.7一样,都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一种亚型。XBB还可进一步细分为XBB.1、XBB.1.5等子系毒株,已在一些欧美国家成为优势毒株,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致病力与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XBB的国家也没有增加。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目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绝对优势毒株。中国疾控中心透露,去年10月至12月,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包括9个亚分支,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月至11月,12月仅为1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
是否有必要囤积止泻药物
诺氟沙星,是广谱抗生素的一种,人们服用后可阻碍人体消化道内致病菌DNA旋转酶的作用,阻碍细菌DNA的复制,从而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常用于细菌引起的腹泻,如肠炎、痢疾类病症,对病毒引起的腹泻是无效的。因为急性腹泻多因病毒感染导致,所以在出现腹泻症状时,一定要查明病因再服用相应的药物,切勿乱服此药。
需要注意的是,诺氟沙星会阻碍骨骼的成长与发育,所以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禁止服用。
而且,XBB毒株是否真的会导致腹泻也存疑。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廖山婴表示,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有一部分患者也会有消化道症状,但不同临床观察报道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大约有10%的患者有消化道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如发生腹泻,原因有多种。新冠病毒本身就会感染胃肠道黏膜,导致病毒性肠炎,从而发生腹泻。
虽然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确实有呕吐和腹泻的症状,但通常1~3天可以自行缓解。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信息显示,感染XBB后的症状与感染其他新冠毒株的症状类似,目前并未发现感染XBB后在疾病严重程度上会有什么不同。一些网络传言称XBB会影响心脑血管,并会引发腹泻,这实际上夸大了XBB的致病性。治疗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可以适当准备,但没必要大量囤积。
此外,身边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但发热不等于感染,更不等于细菌感染。其实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发烧是机体免疫机制的一部分,找到发热的原因至关重要。
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菌药物是没效果的。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不但对治疗无益,还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产生细菌耐药性。只有感冒后出现咳嗽频繁,伴黄稠黏痰、发热、咽痛等继发细菌感染的症状时,应到医院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药物的种类也有很多,每一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疾病、病原来适当地选用。孩子生病后,家长不能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应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时,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不要联合使用。
XBB毒株再感染风险会增加吗
针对再感染问题,深圳三院院长卢洪洲表示,以色列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以色列新冠再感染率随着新毒株的流行而走高。
近几周来,在BQ.1.1和XBB变异株的大流行下,新冠病毒再感染率从20%上升到35%,且仍在增长;在BA.1和BA.5变异株流行时期,再感染率高峰分别为15%和20%。
这意味着,群体免疫对于预防BQ.1和XBB新突变株感染的作用较弱,新突变株会逃逸之前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尽管感染新冠后短时间内比如三到四个月内不会感染,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毒株流行或缩短二次感染“安全窗口”。因此,一些免疫力较差的人可能一年内感染多次。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目前XBB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和我国流行的BA.5有所差异,感染BA.5后经过一段时间,保护力水平下降,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但是,再次感染主要会发生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短时间内再次感染风险比较小,而且感染后的症状通常比第一次轻微。”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实际上,既往防范新冠传播的方式依然对XBB有效。世界卫生组织说,无论是否感染过相关病毒,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物理距离、避免去密闭或拥挤的场所、多开门窗保证良好通风等,仍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防护手段。
同样,疫苗接种仍是重要手段。专家呼吁65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应尽快接种升级版疫苗加强针。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