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渝北区召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新闻发布会。自2020年10月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以来,渝北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智慧渝北”的重要内容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在推动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数字化转型上做了大量探索。在2021年阶段性评估中,渝北取得了全国第二、全市第一的较好成绩。
渝北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布建乡村5G基站约1700个,通信杆路9200余公里,通信管道4500余公里,建成互联网小镇8个,实现农村重点人居聚集区光纤、4G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足不出户就可以分享日常生活。
建成数字乡村智能中枢系统和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完善乡村数据共享目录133条、字段1349个,归集数据库接口数据90余万条、文件类数据22个、信息项233个,实现了“一屏感知全域、一图掌握全城”,有效缩小城乡数字化进程差距。
打造区镇村三级智慧物流网络体系,益农信息合作社、邮政服务点、电商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村电商产业园、“御临风物”电商馆,举办“青年网农”新农人直播带货大赛,培训“乡土网红”3000人次。数字乡村建设正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也带火了乡村土特产,带动全区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2亿元。
在发展智慧农业方面,大盛镇青龙村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多功能施肥机、无人机灌溉等一批智能化新农机让广大农民告别“肩挑背磨”的历史。同时,建成全市首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组培中心、智慧种苗工厂等一批示范基地22家,建成中药材、杨梅等农业加工线58条,构建起“科技园区+科研院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链式发展体系。
此外,渝北区还在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数字化探索。打造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2300余个事项进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村政务服务代办点全覆盖,政务、财务网上公开比例达100%,镇街一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达99.3%,“家门口”的数字服务让农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逐步成为现实。还依托“积分制”管理平台,抓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木耳镇金刚村、兴隆镇新寨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