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村大桥通车 揭秘背后的科技力量将科技成果作为技术秘密保护需要注意什么图片新闻永璧高速金龙隧道建设快速推进 累计开挖1509米
第07版:科技创新·项目
上一版 下一版  
红岩村大桥通车 揭秘背后的科技力量
将科技成果作为技术秘密保护需要注意什么
图片新闻
永璧高速金龙隧道建设快速推进 累计开挖1509米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岩村大桥通车 揭秘背后的科技力量

本报见习记者 谢佳洁

  红岩村大桥。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供图

  近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主线正式通车,市民们最快10分钟便能从渝北区柏树堡抵达九龙坡区五台山立交。

  一座座桥梁,犹如一条条纽带,将生活在遥望闻声而鲜难见面的人和物联通在一起。桥梁的修建,也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红岩村大桥有何建设难点?大桥建成的背后又有哪些科技力量呢?

  大桥建设有三大挑战

  红岩村大桥是重庆首座高低塔路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据大桥设计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专业副总工程师、该桥主创设计师赖亚平介绍,大桥修建有三大难点与挑战。

  “大桥南岸地势陡峭,地下结构物众多。红岩村立交与主线及嘉陵路之间高差达46米,地形狭窄陡峻。如何在有限的平、立面空间内满足主线及匝道的布设,克服巨大高差、满足规范及行车安全的需求,同时以简单、风险低、投资少的布置形式,满足城市规划,降低区域路网交通压力,减少对建筑物的干扰等,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赖亚平说。

  另一个难点在于,设计、建设团队需要综合考虑地形限制、通航要求、技术条件、经济性能、景观风貌等因素,使设计安全、经济、合理、耐久、独特、美观,充分展现“桥都”特色。

  此外,该项目位于中心城区,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高,但该桥钢梁施工架设受限因素多。如何在设计过程中选择该桥合适的主梁施工建造方案,是红岩村大桥建造的又一个难点。

  工匠智慧攻破技术阻碍

  人力改山河,天堑变通途。据赖亚平介绍,设计过程中,项目组迎难而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出了巧妙的工程解决方案,引入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桥梁结构新技术,兼顾大桥建设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及艺术性。

  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开展了若干专题研究和多项科学技术研究,为项目的顺利建成提供了有利支持和保障。

  此外,施工方还打造了项目管理协同平台,以BIM模型为载体,与项目技术、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相融合,实现项目管理各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一体化。

  团队研发的不落地横梁支架技术及单侧墩旁托架+先拼装架梁吊机后架设钢桁梁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取代常规的施工方法。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红岩村大桥建设节约了大量的施工材料,加快了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安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建造中,团队以受力合理的“门”型桥塔为立足点,利用简练、刚直、坚硬的竖向线条,以及水平延展的主梁和倾斜的拉索等多组刚性线条,构成简洁、明晰、充满力量的造型艺术,让红岩村大桥体现出城市精神,刻画出山城人民耿直、坚毅、团结、向上的性格特质。

  山水重庆,通达江海。一座座桥梁的落成,正让重庆迎来更辉煌的新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