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岩村大桥。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供图 |
近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主线正式通车,市民们最快10分钟便能从渝北区柏树堡抵达九龙坡区五台山立交。
一座座桥梁,犹如一条条纽带,将生活在遥望闻声而鲜难见面的人和物联通在一起。桥梁的修建,也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力量。红岩村大桥有何建设难点?大桥建成的背后又有哪些科技力量呢?
大桥建设有三大挑战
红岩村大桥是重庆首座高低塔路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据大桥设计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专业副总工程师、该桥主创设计师赖亚平介绍,大桥修建有三大难点与挑战。
“大桥南岸地势陡峭,地下结构物众多。红岩村立交与主线及嘉陵路之间高差达46米,地形狭窄陡峻。如何在有限的平、立面空间内满足主线及匝道的布设,克服巨大高差、满足规范及行车安全的需求,同时以简单、风险低、投资少的布置形式,满足城市规划,降低区域路网交通压力,减少对建筑物的干扰等,是本项目的难点之一。”赖亚平说。
另一个难点在于,设计、建设团队需要综合考虑地形限制、通航要求、技术条件、经济性能、景观风貌等因素,使设计安全、经济、合理、耐久、独特、美观,充分展现“桥都”特色。
此外,该项目位于中心城区,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高,但该桥钢梁施工架设受限因素多。如何在设计过程中选择该桥合适的主梁施工建造方案,是红岩村大桥建造的又一个难点。
工匠智慧攻破技术阻碍
人力改山河,天堑变通途。据赖亚平介绍,设计过程中,项目组迎难而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出了巧妙的工程解决方案,引入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桥梁结构新技术,兼顾大桥建设的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及艺术性。
在建设过程中,团队开展了若干专题研究和多项科学技术研究,为项目的顺利建成提供了有利支持和保障。
此外,施工方还打造了项目管理协同平台,以BIM模型为载体,与项目技术、质量、进度、安全等管理相融合,实现项目管理各系统的数据集成和一体化。
团队研发的不落地横梁支架技术及单侧墩旁托架+先拼装架梁吊机后架设钢桁梁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取代常规的施工方法。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红岩村大桥建设节约了大量的施工材料,加快了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安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建造中,团队以受力合理的“门”型桥塔为立足点,利用简练、刚直、坚硬的竖向线条,以及水平延展的主梁和倾斜的拉索等多组刚性线条,构成简洁、明晰、充满力量的造型艺术,让红岩村大桥体现出城市精神,刻画出山城人民耿直、坚毅、团结、向上的性格特质。
山水重庆,通达江海。一座座桥梁的落成,正让重庆迎来更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