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早晚温差较大,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尤其是儿童,其气道防御功能较差,更易受影响而诱发呼吸道疾病。对于儿童呼吸道疾病,安全性良好、剂量可灵活调节、应用方便等优势的雾化吸入是常用的治疗选择。但雾化吸入是有讲究的,雾化器的选择、雾化的注意事项、雾化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等,都是需要弄清的问题。
什么是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是一种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为可悬浮于气体中的微小雾滴或微粒,使药物可随着气流进入呼吸道和肺的直接给药方法,能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
有效雾化颗粒的直径是影响雾化器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雾化颗粒的大小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只有较小的药物颗粒才能进入较细的支气管分支,但如药物颗粒过小,反而会随呼吸气流被呼出体外。有效的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微米,其中粒径5~10微米的雾粒主要沉积于口咽部,粒径3~5微米的雾粒主要沉积于肺部,粒径小于3微米的雾粒50%~60%沉积于肺泡。呼吸道疾病患病部位不同,治疗药物的最适宜雾化颗粒大小也不同。
儿童居家雾化时应优先考虑有效雾化微粒占比较多、气溶胶微粒均匀、噪声小、药物残留量小、体积小便于携带的雾化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小容量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和振动筛孔雾化器,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毫升。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雾化前。可选择患儿进食前30分钟或进食后1小时进行雾化治疗,避免出现呕吐。对于不配合的婴幼儿,可以选择在睡眠时进行。雾化前需清理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确保药液顺利进入。不要涂抹油性面霜,防止药物吸附在面部刺激皮肤。
雾化时。最好选择坐位或抬高头部并与胸部呈30度,避免仰卧位。在患儿安静的情况下进行雾化,保持正常吸气呼气,不必刻意用力呼吸。一般雾化时间为10~15分钟。如果患儿不配合,不可强制进行雾化治疗,待其平静后继续治疗。
雾化后。雾化后一定要漱口洗脸,以减少药物对口腔及脸部的刺激。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用棉棒或棉球蘸清水擦拭口腔后,再适量喂水。每次雾化结束后,应将口含嘴或面罩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雾化出现不良事件怎么办
雾化装置相关不良事件。戴面罩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药物可能会沉积在眼部产生刺激,如发生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并换用口含嘴式雾化器。气溶胶温度过低、雾化溶液pH值不当等,可能会导致支气管痉挛,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及时就医。
患儿相关不良事件。雾化吸入根据吸入药物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口腔干燥症、龋齿、溃疡、味觉障碍等多种口腔疾病,通常与个人卫生习惯和未注重口腔护理有关。如出现上述问题,应积极就医,加强口腔护理。对于长期治疗的患儿,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