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等方面时,却很少有人将一株水稻、一包蔬菜、一盒牛奶以及一日三餐与碳减排、碳中和联系在一起。
那么,到底什么是碳中和食品?
碳中和食品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食品。一种食品能否被称为碳中和食品,需要经过专业的碳排放交易所认定,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有些类似。比如零碳认证有机蔬菜的包装袋上贴有一个绿色圆形标识,标注了它们属于“零碳农产品”,代表着这包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
碳中和食品主要是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因此对食品本身营养并没有实际影响,在营养价值、口感等方面,碳中和食品和非碳中和食品在理论上不会有明显差异。不过,碳中和食品相对于普通食品,售价会贵一些。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这也意味着,一盒牛奶从牧场、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想要实现“零碳”目标并非易事。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