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习俗知多少馒头竟是他发明的老醋花生
第14版:科技生活·百科
上一版 下一版  
处暑习俗知多少
馒头竟是他发明的
老醋花生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处暑习俗知多少

李雨乐

  一度暑出处暑时,

  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

  割稻陌阡车马驰。

  8月23日迎来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标志着炎热的暑天就要结束,真正的秋天即将来临。处暑时节,三伏已近尾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至,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从夏至日的北回归线向赤道进发,到秋分日时直射赤道。炽热光线向南移动,就意味着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将迎来大范围的气温降低。

  除了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以外,副热带高压的撤退也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夏季,北半球南方的海洋会形成高压,从而为北半球带来雨季。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终矣。”处,是停止、结束的意思;到了处暑时节,暑意也就到此为止了。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秋老虎”显然不会善罢甘休。所谓“秋老虎”是指短期回热现象,“短期”虽短,但真的很热。通常会在8月到9月之间,长短不一,有时半个月就结束,有时两个月都还在继续。处暑期间,能够明显感到降温的多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习俗一: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渡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渡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习俗二:吃龙眼配稀饭

  福建福州旧有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除此之外,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习俗三:煎药茶

  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消食等方面颇有好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习俗四: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土地庙进行祭祀。

  习俗五: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个灯盏或者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漂流。

  习俗六: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旅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

  习俗七: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买处暑百合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