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如何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两江巴蜀中学从信息技术入手 构建“小灵准”教学新模式累计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永川区举办青春健康夏令营活动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如何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两江巴蜀中学从信息技术入手 构建“小灵准”教学新模式
累计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
永川区举办青春健康夏令营活动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8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做好孩子用网的“守门人”

靳晓燕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2020年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已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网络教育该如何实施?未成年人消费观与用网习惯如何培养?怎样才能够达到网络安全?一系列现实而急迫的问题亟待破解。

  青少年网络素养如何

  今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首互未来”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自建院以来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审理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用网方面的四大问题:一是未成年人用网行为受监管不足,网络沉迷问题较为突出;二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较弱,易受不良信息侵害;三是未成年人既是人格权侵权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四是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消费习惯,易进行冲动消费。

  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在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做了三次大规模大数据样本测量,探索家庭因素对网络素养影响。调研显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网络印象管理、网络价值和认知行为方面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在结合上百个真实案例展开相关的调研与分析后,腾讯未成年服务中心马滢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是充满无能感、不自信、缺乏社交、遭遇变故的孩子。“我们需要不断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去找到那些更深层次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里,温暖的家庭、良好的亲子关系愈发重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对几十万名孩子进行分析发现,亲子关系每增加10%,孩子网络成瘾问题能降低7%到8%。

  专家呼吁

  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孩子触网让不少家长很焦虑,一天可能对孩子吼上多次。这里面反映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长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规定,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宣传教育,维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家长‘依法带娃’首先要自己懂法,最重要的是守法。”郑宁举例道,危害国家安全的、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侵害合法权利的信息、谣言等不能发;网站获取信息要取得监护人的专门同意,家长在朋友圈“晒娃”时不要把孩子个人信息曝光;授权信息给手机软件时要谨慎等。

  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素侠看来,相比于“言传”,父母的“身教”更有助于约束少年儿童的上网行为。父母言行合一,约束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效果更好,父母言而不教、不言不行更容易加剧青少年的不良上网习惯。

  数字时代

  让网络成为亲子互动新空间

  北师大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14.76%的父母知道孩子上网做什么,知道一点的占到33.8%,将近7%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做什么,也无法控制孩子上网。家长对儿童上网的管教方式有时候效果不佳,有37.23%儿童不会听从,认为家长的管教方式粗鲁。

  不管是做心理咨询、临床干预还是实地调研,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刘勤学都发现,很多父母在制定监管的方式时很僵化,总是对孩子说今天必须怎么样,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更改。父母想把规则有效性以及执行性贯彻到底,但孩子则是会分情境或者分特殊情况去执行的。如果父母积极监管边界不够灵活,最终会失去应有的作用。他建议,父母要积极监管,包括建立网络行为有效规则、双边性规则、开放性讨论、灵活边界,用讨论、商量来解决问题。同时,以网络作为亲子活动的共同空间和纽带,开发网络的正向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娱乐性使用沉迷。

  数字时代,一方面需要父辈在陪伴的前提下给孩子引导、指导与情感支持;另一方面在数字家庭的形成上,与孩子共同建立数字包容、数字平等的理念,亲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一同致力于两代人之间数字代沟的消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